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半截”清官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8-18

张潇潇

自古以来,很多贪官都具备“双重人格”:有的是外廉内贪,人前满口仁义道德、一身清正廉明,背后满眼富贵荣华、一心贪赃枉法;有的是先廉后贪,早年兢兢业业、珍惜名节,之后就浑浑噩噩、鲜廉寡耻。清代著名的清官郝浴给了这些贪官一个很贴切的称号——“半截”清官。

唐朝德宗时期,京兆尹裴佶的姑父在朝中颇有清廉的名声,大家都很佩服他的为人。一次退朝后,姑父对裴佶说:“大家一致说寿州刺史崔昭的好话,他肯定是四处行贿了。这样下去,国家怎么能不混乱呢?”没想到,正在此时,守门人通报崔昭刺史求见,姑父大怒,将守门人痛打一顿,裴佶见状,对自己的姑父肃然起敬。不料没过一会儿,姑父却主动邀请崔昭进屋,又是上茶,又是备宴,十分热情,裴佶顿时莫名其妙。崔昭走后,裴佶询问姑父为何“前倨后恭”,姑父得意洋洋地从怀中抽出一张纸,上面写着:赠送粗官绸一千匹。

刚刚还是口中“行贿”“乱国”的崔昭,转眼成了座上宾,一千匹官绸让一个平日“有雅望”的清官一下子现出原形。原来姑父口诛笔伐的,不是崔昭的行贿,而是崔昭不向自己行贿。这则记载于《国史补》的小故事,让裴佶姑父的贪鄙与虚伪跃然纸上,也让我们彻底看清楚了“半截”清官的丑恶嘴脸。

与裴佶姑父外廉内贪不同,更多“半截”清官的历程是先廉而后贪。西汉重臣霍光是历史上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他早年勤政谨慎、公正清廉,得到汉武帝的赏识,从小小的郎官一路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谨慎近乎苛刻,甚至连自己走路的步子都有自己的规范,在汉武帝身边二十年,霍光从没有出过错。汉武帝时期,霍光积极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体察民情,深受百姓的爱戴。但是汉武帝去世后,霍光大权独揽,开始拼命在朝中安插自己的党羽,大肆提拔自己的家人亲信。霍光的妻子也仗着丈夫的权势,拼命聚敛财物,甚至指使自己的女儿毒死汉宣帝的皇后。霍光明知一切,却从不制止,霍家的势力也迅速地膨胀。然而,霍光死后才一年,霍家就落了个“宗族诛夷”的悲惨结局。《汉书》作者班固在高度赞扬霍光成就的同时,也尖锐地指出,霍光放纵自己的欲望,是导致霍氏家族悲剧的根本原因。一代重臣,在大权在握之后,被欲望蒙蔽了双眼,放纵无度,最终身死族灭,令人叹息不止。

所以,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说:“贪人廉,淫人洁,佞人直,非终然也。”真正的清官,一定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自律者,那些外廉内贪、先廉后贪的“半截”清官,不管掩饰的多好,终究会在贪欲的驱使下显出自己的丑恶嘴脸,在群众的监督下原形毕露、遗臭万年。

 (《中国纪检监察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