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从挑班制到工资制 名角取酬靠实力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7-08

□张永和

昔日京剧界名角,不仅为观众们带来精湛演出,在取酬方面更是有规可循,绝不虚高。

清末民初,京城最初开始“挑班”是伶界大王谭鑫培。他六次赴上海,受到沪上班社体制的启发,加之自己也有这个实力,只要他出台,上座率百分之百,于是他挑班组建自己的戏班,除去给演职员的戏份和捐税开销外,赔赚都由班主承担。和戏园采用分账制,或二八,或三七,班社拿大头,一般上座超过五成,那就不会赔钱。当然谭大王每演上座十二成,自然只赚不赔。但老人家也不是贪而无厌,每月只演八九场,而晚年,又多次为京、津等地受水旱灾患的同胞义演,也为班中同人生活而才勉力演出,所以身后只留下宣南大外廊营一号平房一座。既无豪宅、也无豪车,后辈多是京剧艺术家,但也都过着普通人生活,故谭门七代人从艺不衰,这是良好家风家教所致。

自谭大王后,名角基本都实行挑班制。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的京剧院团基本上都是国营体制,实行工资制,到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按技艺水平给演员评级。当时标准是非常高的,文艺界共分16级,北京城内的京剧演员仅有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名旦和北京京剧团的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五大头牌和中国京剧院的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为一级,而杜近芳、李和曾、叶盛章、张云溪这样棒的艺术家,当时都是二级演员。那时一级演员的工资是335元,很高了,可是这些艺术家评级之前,工资都在千元以上,政府也没有一刀切,而是让他们拿保留工资,他们也自觉,一降再降自己的保留工资。至改革开放,复杂的16级改成简约的4个级别,即初级、中级、副高级和高级。而每一个级別内又分成4个档,每个级别和小档,差别都不很大,但又不是平均主义,有利于激励从业者努力上进,故笔者觉得这是京剧二百年历史最好的一页。(《北京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