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胸中有气象 笔底出波澜”
——记绛县书法家张豪雨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2-06-15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绛县城乡,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到人声鼎沸的超市商店;从气宇轩昂的豪宅阔门到洁净大气的会客厅堂;从墨香四溢的书籍报刊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单页;从庄严气派的机关大院到亲情浓郁的农家门庭,随处可见绛县籍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张豪雨那浑厚端庄、秀美大气的巨幅牌匾、题字、寿匾、条幅、楹联等,这些书法作品,构成了绛县一道亮丽的艺术风景线。《中国书画报》“书苑人物”一栏对张豪雨的书法这样介绍:“其书章法严谨,布局奇巧,端庄稳健,豪放凝重,如蛟龙之遨游,若泰山之耸立,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力的震撼。”

1938年,张豪雨出生于绛县柳庄村一耕读世家,受父辈的影响,自幼对书法情有独钟。父亲张士谦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在张豪雨儿时,就手把手教其临摹历代名家真迹。张豪雨12岁时,其父为了磨砺他,春节前便让他为乡邻写对联。张豪雨毫不怯场,因个子低,够不着桌面,就脚踩小板凳,身子倾在桌面上开始书写。

张豪雨为了练好字,笔用秃了无数支,纸写废了好几堆。纸用完、墨告罄,他就用泥当墨、瓦作纸,一遍遍地练。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他的书法在当地崭露头角。1954年,张豪雨考入绛县中学后,其书画造诣突飞猛进,多个机关单位慕名请他书写大幅标语和绘巨幅画像,成为当地颇有声名的后起之秀。毕业后,他在当地小学任美术教师,经常被借调到绛县文化馆从事书画工作。1959年,时任闻喜县委书记的王景康爱才心切,指名让年仅21岁的张豪雨任闻喜县工艺美术厂厂长,并承担全县大幅标语、巨幅宣传画的创作任务。创作完成后,有不少人拿来宣纸请他留墨。

不久后,国家在闻喜县召开统计工作现场会。王景康指名请张豪雨提前制作反映该县工作成就的展览。张豪雨独自一人,夜以继日,仅用数天就赶制出来。会议期间,中央部委领导观看完琳琅满目的展板后,直夸字写得好,握住张豪雨的手夸奖:“小伙子,想不到你这么年轻,大有前途,好好干!”

1961年春,张豪雨被调任绛县工艺美术厂厂长。1965年夏,张豪雨被调到北京,成为山西省唯一制作全国工业展览美工的一员。

平时不管干什么,只要一落座,他就用食指在膝盖上不断地研练。外出办事时,他总要抽空看看街边的标语牌、广告栏,或者拜访名家。他一心一意地写他的书法,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劲头。面对热闹的书画市场,他默默地潜流在艺术的深山丛林里。正如他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写的:“亲近孤独,亲近寂寞,亲近自然。”

如今,张豪雨已进入耄耋之年,他终身与字画为伴,一向做人低调,不图虚名。几十年来,他在一些展览与比赛中获得许多奖项,沉甸甸的收获和光环,无不浸润着他的心血与汗水,也诠释着他生命的智慧与价值。张豪雨书法作品先后应邀赴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参展,作品入选《20世纪中国书画艺术品鉴》等10余种大型丛书,获国内外书法奖项20多次,其事迹与书法作品刊登于《中国书画报》《书法导报》《山西日报》等报刊。

书法是我国的国粹,要界定一种书法的品位与价值,需要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因为中国书法在思想内涵、风骨构架、审美情感以及笔法运用等方面,均需要广博而深厚的文化修养,还有人生的体验和对艺术的深刻感悟及功夫的独到历练。对待张豪雨的书法,业内著名评论家刘晓川说:“张豪雨的书法艺术总结起来就是‘胸中有气象,笔底出波澜’。”

张豪雨对“龙”字情有独钟,苦练数年,终于把满意的作品奉献给大家。据介绍,他在写“龙”字前,一是用嘴含上兑水的鲜牛奶,小心地把宣纸喷湿,待宣纸干透时,再写“龙”字;二是用大号斗笔把“龙”字写好后,迅速把细盐洒到字上,这样写成的“龙”字有闪光与动感。

榜书是张豪雨作品的一大特色,其榜书笔力雄健、意气沛然,独具魅力。平时,他对碑、帖、摩崖经体书法不断临写,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他对儒、释、道等各种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多番研读,获得了厚实的文化积淀,从事工艺美术50多年,又多方拜访名家、浏览名山后,让他有许多体悟。

书经传道,笔力正健,张豪雨以书法为媒,怀一颗传承文化的责任感,在艺术追求的大道上阔步向前。在他书法的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写经会意,不违其心;气韵灵动,不越其轨;运笔揣意,尽显经文之要义”,“胸罗万卷意正长,落墨怡情满园红”,这正是对张豪雨人格魅力的真实写照。          

绛栋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