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6-14
胡春良
阳城(736-805),字亢宗,祖籍定州北平(今河北顺平),随其父徙居陕州夏县中条山一隅(今夏县庙前北吴村)。其墓冢在今夏县庙前镇,还有祭祀他的阳公庙。夏县白沙河公园“青铜雕塑文化长廊”建造有阳城的青铜塑像,由著名雕塑家、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鲍海宁设计。
《新唐书·阳城传》有这样的记载,我们基本上可以了解阳城的生平:
阳城(约735-805)字亢宗。定州北平(今顺平)人,徙陕州夏县,家世为官。好学,但贫不能得书读,求为隶,在集贤院当差,常窃集贤院的书来读,昼夜不出户,6年间无所不通。后来考中进士,但他不愿为官,与弟阶域隐居中条山,年长不肯娶妻,弟亦不娶。
里中有争讼事,不找官府衙门,而找阳城解决。有个人偷了阳城家的树,阳城不愿见盗树人,怕他感到难堪,无地自容,所以他从不在盗树人门前经过。阳城家里正等米下锅,便打发奴仆去买米,那个奴仆竟把买米钱买了酒喝,并醉倒在路上。阳城见其长时不归,便与弟去迎,奴仆尚未醒,城与弟将其背负回家。当他醒来后,觉得实在对不住阳城兄弟,深以自责。阳城劝他说:“天气寒冷,以米钱换酒喝,是正常现象,用不着自责。”阳城行事大多类此。唐贞元四年(788),宰相李泌向德宗推荐阳城,阳城推辞再三,才奉诏授右谏议大夫。阳城久不言谏,韩愈作《诤臣论》讥之,阳城毫不在意。后来陆贽等被裴延龄陷害,众大臣无人敢进一言,阳城拍案而起,说道:“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乃约拾遗王仲舒上疏极论延龄罪状,为陆贽等伸冤。慷慨陈词,累日不止,闻者都为之担心。而阳城言辞愈发激烈,皇帝大怒,召宰相给阳城定罪。太子李诵力救,才使阳城免予处罚,改为国子司业。
贞元十四年(798)降职为道州(治今湖南道县)刺史。道州产侏儒,每年都要向皇帝进贡。阳城到任后不再上贡。朝廷派人去索要,阳城上奏道:“州民尽是矮人,若因人矮而上贡,怕贡不胜数。”自是上贡侏儒之例遂罢。上司来催要赋税甚急,阳城自把考绩写在州衙墙上:“抚字心劳,征科政拙,考下下。”遂挂冠而去。顺宗即位后,想召回阳城,可是阳城已去世,诏赠左散骑常侍,赐钱20万贯,官府护守归葬。
光绪三年刊、许清源纂《道州志》卷十一存其诗一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录《谒赠何国子监司籍坚》:
久仰高明抱朴忠,
倏传马首向城东。
锦袍光射三千里,
汗史功高百二雄。
童稚候门烹雀舌,
黎老植杖盼菊松。
皇天应欲逸家辅,
故遣盘桓醉碧筒。
那么阳城又是怎样成为民间“福星”神的呢?
福星神最早的起源为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的星辰崇拜。木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而且木星是九大行星中与太阳活动周期最相似的。因此,古人将木星视作主管农业发展的星官,认为岁(木星)所照耀者有福,习惯将之称作“岁星”“福星”。从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的记载来看,早在两千年前的东周列国时期,列国诸侯就已经开始为岁星修建庙宇,进行祭祀岁星的活动。
在《尚书·洪范》中有五福之说: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民间的福神,是自然崇拜人格化的反映。一是指道教所传“三官”神或“三元大帝”中的“天官”“上元一品赐福絷微帝君”。民间年画中的天官面容慈祥、五绺长须,头戴官帽,蟒袍玉带,其左手拿玉如意,右手打开一长幅,上写“天官赐福”,头上有象征幸福的蝙蝠,或以蝙蝠为花边图案。以祈求幸福降临,福运绵长。“三官”起源于金、水、土三气,《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认为天气主生,地气主成,水气主化;金为生,候天气;土为成,候地气;水为化,候水气;二就是唐代的阳城。
阳城被尊奉为“福星”神,与其在道州刺史任上的善政有关。话说他出任道州刺史后,励精图治,关注民情,赏罚分明。史载他“治民如治家,宜罚罚之,宜赏赏之”。他自己生活非常俭朴,月俸除留足吃用外,其余全归官府所有,还常常把官府规定给自己食用的鱼肉等放在道旁,与民共享。道州出侏儒,自隋至唐,每年上贡,已成定制。阳城到任后,哀其父子离别,上奏废止,道州从此废除了供侏儒这一弊政。州人感激不尽,不仅用阳城的名字给子孙命名,而且认为阳城就是福星。大诗人白居易将阳城此举写入《道州民》一诗中,阳城也因此声名远播,民间以“福禄寿”三星年画挂于家中,其中福星即为阳城。
在史志和逸闻中还有许多关于阳城的故事流传:
(一)李泌荐举,皇帝召见
阳城的卓行,闻名遐迩,陕虢观察使李泌多次聘其为府僚,阳城始终不应。李泌又把他推荐给唐德宗,命为著作佐郎,李泌派参军韩杰奉诏书谒见,阳城谢称体弱多病,不堪奔走,谢绝诏命。李泌任宰相后,再次向唐德宗荐举,又命阳城为谏议大夫,派长安尉杨宁带诏书绢帛聘请。阳城无奈,只好衣粗布前往京城谢恩辞绝。唐德宗派宦官取来朝服绯衣下令更衣召见,并赐帛50匹,促使阳城从隐居生活步入政治生涯。
(二)居谏官八年,不争是非
阳城也深知唐后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又吸取了其他谏官论事繁琐致使唐德宗厌倦的教训,始终采取谨慎的态度,遇事不肯多言,并因此遭到韩愈作《诤臣论》讥刺。阳城为了避免厄运的降临,称醉酒不言政事,居谏官8年,未曾与人争是非,人也难测其吉凶。
(三)极重义气,放走薛约
阳城不仅正直,而且重义气。朝官薛约,言事得罪,被贬到连州,后逃回隐居在阳城家。官府前来捕捉,阳城毫不恐惧,让官吏等在门外,与薛约饮酒告别,并送往城外,执手相辞。唐德宗怀疑阳城是薛约的朋党,下令贬阳城为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被贬逐出京的阳城,一不后悔,二无怨言,世所敬佩。
(四)被贬之时,百官求情
唐德宗贬阳城去道州时,太学生何蕃、李偿、王鲁师、李谠等200余人跪在宫外为他求情,希望皇帝能把阳城继续留在京城。柳宗元闻知这一消息后,十分激动,给何蕃去信,对阳城贬官极为难过,对太学生的精神大加赞扬。何蕃等人跪在宫门外数日,奏书被搁置无得结果。阳城起程之日,太学生数百人为他饯行,无不涕泣,并给他立石纪德。
(五)反对催逼租税,弃官归隐
唐后期,藩镇割据,政局动荡,赋税不能按时上缴。观察使派人来道州催逼租税,百姓在重租杂徭下难以生存。阳城对此深感内疚,在考评各州刺史政绩时,挥笔给自己签署评语“抚字心劳,征科政拙,考下下”,表示对官府催逼租税的不满。之后,观察使派判官到道州来逼租,阳城闭门不见,告诉州吏,若问他何在,就答刺史以为有罪,自囚在狱。判官逗留数日,阳城白天站在府门外,夜里睡在馆门内待罪,判官不得已而去。观察使派人来处治此事,阳城不愿身陷牢囚,在民众的掩护下,弃官归隐。
(六)以教授为业,传道一方
弃官后阳城以教授为业。在他没入仕之前,就在中条山授业,远近闻名,前来拜师求学者络绎不绝。“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阳城当时尽管食不能饱,衣不裹体,仍“讲论不辍”。阳城对学生严格要求、辛勤培养,在学生中获得了很高的威望。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