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吴阎昭佑庙:奉祀华胥的千年古庙

来源:发布者:□傅晋宏时间:2022-03-31

永济市虞乡镇吴阎村,有一座昭佑庙。昭佑庙系北宋时为纪念中华始祖华胥圣母所立,位于今南窑上自然村村西南。

华胥庙沿革

  众所周知,伏羲和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而华胥则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古华胥国的女首领,被中华民族尊奉为“始祖”。

吴阎华胥庙的创建,是从一个浪漫传说开始的。据光绪版《虞乡县志》载,金代兵部主事麻秉彝在《积仁侯昭佑庙记》一文中所述,北宋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吴阎村南山鸣如雷,经月不息,村民甚惧,不知所措。有一方士说,此华神君降灵也。村民于是立祠祭祀,山鸣遂止。此后,千里之内凡遭遇晴雨愆期者,吏民祈祷无不灵验,为人民获得福佑,于是华神庙声名大振。

华胥庙声望的扩大,与宦官王仲千有关。宋徽宗崇宁年间(公元1102年~公元1106年),河东盐院王仲千奉旨修复盐池时,亦到此祈祷,屡获应验,于是奏请当朝皇帝徽宗赵佶对其加封。不久,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正月二十九,徽宗赐匾额“昭佑庙”,次年腊月初四又封华胥神为“积仁侯”。

昭佑庙在初创的10年间,从无到有,皇帝两次加封,声名鹊起。它前后被称为华神庙、昭佑庙、积仁侯庙。从南窑上村村南的麻坪村走出的金代兵部主事麻秉彝,在大定己丑年(公元1169年)写下《积仁侯昭佑庙记》,详述了昭佑庙的前世今生、所处环境,以及每年祭祀华神时,河中属县和解州诸邑士民云集割牲酾酒、锣鼓喧天声闻数舍之盛况,赞叹其为“神之宅,此福我黎民”。该文为后世华神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由于昭佑庙年久破败,2011年,吴阎村村民筹款对其进行重建,并将三方遗碑嵌入墙内。三方遗碑分别是: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记事碑”,回顾北宋王仲千祭拜华神胜事;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祈雨碑”;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重修乐楼暨创建围墙角门便门碑记》。三碑文字均基本清晰,记录了庙宇的创建重修历程,特别是“祈雨碑”,对研究当地民俗、气候及虞乡历史,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文化意义。

在方圆数十里的村子中,龙王庙、关帝庙、三官庙并不鲜见,但供奉华胥女神的也不多见。昭佑庙内悬匾“赫声濯灵”,为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所书,属庙内原物。特别是有关文献和碑刻记录,对人们了解庙宇历史颇有帮助。翻阅民国九年版《虞乡县新志》,发现还有“光绪四五年,岁大祲,署县黄缙荣及知县崔铸善,祈雨屡应并奉藩宪札委普祷甘霖,无比应验”的记载,这是有关华神的又一记录。根据虞乡文化研究者邓解放先生的研究成果可知,上古时的华胥国就在虞乡东部一带,山上有华胥峰,山下有三胥村(东胥村、西胥村、南胥村),证明此地与华胥渊源颇深。

祈雨碑小考

  “祈雨碑”为横卧的长方形,横宽75厘米,竖高41厘米。碑文为行书字体,全文26行,满行18字,标题为“祈雨记”,记录的是咸丰六年天旱不雨,官民心急如焚,虞乡代理知县张祖坊在昭佑庙“祈雨”的前因后果,以及演戏酬神等情况。

碑文中介绍,咸丰六年六月十三到七月二十三,四十天无雨,“天气亢炎,井水浅涸,夏苗半枯,秋麦未种,人心惶惶,疾首蹙额,余再三设坛祈祷皆弗,彷徨四顾,忧心如焚”。正好有人说,吴阎村昭佑庙,道光十九年和二十六年两次祈雨都很灵验。廿四日知县带同僚前往祭拜,次日阴云渐起而不雨。询问绅民缘故,都说向来祈雨非请神像入城不可。余曰,是何难?即于廿六日令诸绅民,备仪仗请神像入城,余复携众寅好登坛虔祝,次日阴云四布,廿八日辰刻雨起,一夜滂霈,至次日辰刻止。询诸绅民,佥曰:可矣,未透。初一日又大雨一日,土膏深透,四野均沾。于是苗之枯者起矣,白露将临,可及时种麦矣。

碑文中,知县认为官民所有困难得以解除,都因一场雨。为表感恩,从初六到初八,连续演戏三日,供献食品,规模十分隆重。初九又备仪仗,鼓声震天,浩浩荡荡。正如一副对联所表达的热闹场面和乡民的欢乐心情:“金鼓齐鸣四野同饮甘雨降;旌旗屡舞万民共乐田禾青。”

张知县最后回顾了该庙的悠久历史,称北宋大观二年封积仁侯时香火最旺盛,四方祈祷无虚日。他说,此次身获福佑,所以“缕述其事,勒之贞珉,以使不朽”。

碑文对祈雨过程的详细描述,映照出一位关心民瘼、体恤民情的父母官形象,也反映了吴阎村所处的特殊位置。

由于对华神的特殊感情,每年农历三月三,华胥神诞辰日,四方村民都来昭佑庙祭祀。传说,华胥木制神像曾被附近的胥村借走求雨。庙里有个规矩,抬着神像行走时中途不能歇脚。胥村村民那次抬神抬得实在累了,在中间的新义村歇了一次,结果雨就只下到新义村。

昭佑庙规模较大,且长期作为学校使用,南窑村一到四年级学生在此就读,使庙宇得以保存。

遏云楼沧桑

  昭佑庙的戏台位于庙南20米,属悬山顶建筑,坐南朝北,与庙相对。这个古戏台有五大特点:

第一,梁头雕饰有创意。台口上方两大梁的端头,有虎头装饰,眼睛圆睁,鼻孔清晰,耳朵双翘,嘴巴宽厚,彩绘其外,泥胎其中。由于处在房檐下,其避免了风雨剥蚀,保存基本完好。

第二,重修记事碑详尽。乐楼有梁记,但字迹已风化。好在镶嵌在昭佑庙墙壁的“重修乐楼碑”,告诉人们其重修年代为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碑文开头写道:“从来庙宇之设本为庇人,而乐楼之建即以怡神,神怡而后人可庇也。今因积仁侯庙乐楼尽废,享赛之时固莫不目睹而心伤矣。”当时,人们积极筹措资金,四方善士踊跃捐款,共得128股,每股施银一两,排在前面的几位承担两股,中间多数为一股,最后3位为半股。另有10位发起人,牛杨两姓居多,承担的费用稍多,施银二两或一两,还都承担了一日饭费。碑落款为“大清咸丰十年岁次庚申菊月上浣吉旦立”,碑首刻着“芳名远播”四字,字体美观大方,碑文为东吴阎的文人杨甲纯撰文并书写。

第三,门洞匾额完整。前后台之间有隔板,两侧有供演员进出的门洞,上方字迹保存完好。右为“水月”,左为“镜花”,白底黑字,字迹潇洒,与万荣后土祠品字戏台中那座道家戏台所书内容相同。

第四,中央横匾大气。台中原置有彩绘隔扇,上悬楷书“遏云楼”木匾,现存于新修的正殿中。距此10公里外的董村元代戏台,也有“遏云楼”三字,为光绪二年的墨迹。

第五,时代留痕。台口八字立墙上的砖雕,由龟背图案连缀而成。西侧墙上以白漆书“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字。东侧则是“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摘自于《为人民服务》。

第六,依势而建。这个戏台在过去称“乐楼”。由于戏台坐南朝北,而整个庙院又是南高北低,所以戏台就借着地形,依堰而建,演员进出后台非常方便。

如果从咸丰十年重修算起,这座戏台已挺过150年了。尽管中间一定修缮过,但当年的建筑无疑是很坚固的。现在的戏台历经风雨,满面沧桑,令人感叹时光的力量。

如今,吴阎村“华人起源传说”已列入运城市非遗名录,2018年和2019年,永济市文旅局和虞乡镇连续两次在此举办华神公祭大会,规模空前。特别是2019年,时任运城市文旅局局长黄勋会到会表示,昭佑庙对“古中国”研究,特别是“华人起源圣地”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2021年3月21日,运城市古中国文化研究会专家景惠西、李百勤等前来考察,对昭佑庙的价值深表赞同。

一座古庙,一段历史;一座乐楼,一个梦想。始祖主庙,帝王赐匾,乡贤著文,县令立碑,可谓荣光。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昭佑庙以一种顽强的生命力扎根大地,默默蓄力,期待并迎接灿烂的新生。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