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临猗县统筹粮食安全和苹果产业发展

果园升级“升”出5万多亩粮田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3-21

记者 解世忠 陈永年 范 娜

春风暖融,沃野复苏。在临猗县北景乡张村一块耕地上,村民董建国驾驶着旋耕机“哒哒”前行,深颜色的泥土一行行层叠着延伸扩宽……

这片土地,几天前还是果园,如今已成一片平地,而在几周后,这里将会种上春玉米。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当时的“粮棉大县”临猗大力实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截至2020年年末,全县水果面积达到110万亩。其中,苹果种植面积为70万亩,种植面积、总产量皆居全国县级之首。而在去年,临猗县苹果面积减少了8.06万亩,新增小麦和春播粮食面积5.78万亩。


临猗县优质小麦生产示范基地,种植户在给小麦喷肥。记者 冯革才 摄

提升服务扩粮田

董建国今年66岁,侍弄了大半辈子苹果的他,“吃上了苹果的利,也受够了苹果的症”。

年龄越来越大,管果园越来越吃力,在城里工作的两个孩子一见面就劝他“退休”。 董建国很听劝:家中的22亩果园,前几年他把13亩包给了别人,去年临猗县绿缘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要“收”地,他又“交”了6亩。

“剩下的3亩不图挣钱,自己吃!种了一辈子苹果,还能让大人小孩买果吃?”他笑着说。

果农把果园流转、承包出去的原因大致相同。有的年龄偏大管理苹果吃力,稍微年轻的则更愿意外出务工挣现钱。加上临猗苹果的主导品种晚熟红富士在市场上供大于求,当地果园树龄偏大,再加上近几年气候影响较大,整体收益水平逐年下降。

调整产业结构,从来没有“完成时”。

临猗县耕地面积近150万亩。顺应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趋势,历届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用了不到30年时间,完成了从140万亩粮棉到110万亩果树的大调整。

面对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不同的是,无论是农民还是政府,都更为主动。

“果树不挣钱,就砍了种别的。”这是村民朴素的认识。但是,“老年人干不动了,地谁来种?”“年轻人不想种了,要进城打工,地怎么办?”

需求就是商机。从小在张村长大,现在城里工作的董须杰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商机。

去年8月份,董须杰与17个朋友共同入股,成立了临猗县绿缘农业专业合作社,聘请董建国为总经理,流转果农不愿再种的传统果园去种粮食。从去年9月至今,他们已经流转了510亩果园。

土地流转后农民的收益主要有四块:土地流转的租金收入,入股合作社的分红,在合作社或其他地方的务工收入,种粮补助等政策性收入。

“把地流转给我们的,最小的都五十多岁了。果园在他们手中也不值钱,一些老果园一亩租百八十元都没人要。”董建国说,因为合作社流转费用比村民外包果园高,等过三两年,原来的流转合同到期后,他们还能集中流转一批土地。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特别是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入粮食种植领域后,往日利润微薄的粮食种植,在适当规模经营和新技术、新品种的加持下,逐渐成为一个越来越有“蓝海”潜质的产业。

今年,市里给临猗县下达的粮食种植目标是“面积34.2万亩、总产量1.28亿公斤以上”。仰仗产业调整的改革红利,临猗县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力争全县粮食种植面积达到44万亩以上,总产量超过1.6亿公斤”。

“从果向粮的产业结构调整,政府不命令、不强迫,主要通过市场的‘有效’来引导。政府的‘有为’主要体现在完善基础设施和提高服务水平上,让愿意种粮的农户或新型经营主体,种粮更方便、要素更集聚、经营成本更低、综合收益更大。”临猗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荆晓丽说。

目前,临猗县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5.32万亩,耕地几乎都具备灌溉条件,耕作条件进一步改善;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近万人次,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创业;实施粮食托管面积4.31万亩(按系数计算),服务小农户2750户,提高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如今,在临猗县绿缘农业专业合作社最先流转的135亩土地上,麦子绿油油的充满生机。其余的将近400亩地,拔树、勾根、平整已经完毕,就等播种春玉米了。

经过40多年市场化的洗礼,无论是农户还是政府,面对产业结构调整,都更加理性和成熟了。

在临猗县国家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工人在起苗移栽。记者 冯革才 摄

推广“三新”稳果业

刨了老果树,有像董建国一样改种粮食的,也有像姚小军一样继续种果树的。

姚小军是北辛乡平宜村人,今年47岁,在镇上经营着一家农资店,销售农药、化肥等。同时,他还给果农指导苹果栽培技术。

因为在镇上有生意,家中20亩苹果园全得雇人干,比起大多数自己干的果农,姚小军对种苹果能挣多少钱算得更清楚。“传统果园现在利润低多了,一亩能落个四五千就是好园了。”但他并不同意种苹果不挣钱的说法,“种果树大有可为,但传统的种法得改。”

2019年,姚小军将自己20亩晚熟红富士果树全部刨了,从陕西引回了三代嘎啦早熟新品种,建起了新果园。4月栽树,第二年亩产就达到350公斤。“这个品种上市比普通早熟品种还要早半个月,正好是市场空档期。产的苹果被北京一家超市包圆了,65以上的每斤两块多。”他说。

姚小军再建新果园的勇气离不开县里的政策支持。

当年,临猗在全县推广“三新”果园,即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果树抗重茬、双脱毒、免套袋、少拉枝、宜机化、早丰产,配合宽行密植、机械化操作、智能化管理,新果园可以一年栽树、两年挂果、三年盛产、四年丰产。

2020年,姚小军又流转了70亩土地建“三新”果园。这70亩地原来也是果园,品种老、树龄大,村集体包给村民每亩只有几十元。合同到期后,村民将果树刨掉卖钱后再无人承包。空了两年后,地到了姚小军手中,变成了“三新”果园,流转价格为每亩400元。

敢顶着压力扩大果园面积,源于“三新”果园的新优点:不套袋,采用化学方式疏花疏果、水肥一体化新技术,最大化采用农机作业,节省人力。传统果园一般4个人管20亩都费劲,新果园3个人就可以管100亩。

“更关键的是见效快、收益好。第一年种下第二年亩产就有700斤,第三年1500斤,四五年后到了盛产期,可以达到8000斤,按现在每斤2元的行情,纯收入至少是传统果园的4倍。”临猗县果业发展中心主任刘鹏说。

如今,临猗县已经建成了14个“三新”果园示范园,今年还要再建10个。通过“三新”果园的示范引领,该县的目标是将苹果面积降低到40万亩,还要保证果农效益不减甚至增加,保证临猗果业支柱产业的优势不弱,甚至还要增强。调整出的30万亩耕地,将为增加粮食面积腾出更多的发展空间。

在“优”果的调整中,临猗县更是自觉担负起了“有为政府”完善服务、营造环境、打造产业的职能。

2020年,临猗县与领航达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进北京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院技术,建设了国家级苹果脱毒壮苗繁育基地。基地推出的新品种,抗重茬、双脱毒、免套袋、成本低、早结果。比如姚小军自己从陕西引进的三代嘎啦树苗,每株掏了45元。而五代嘎啦树苗,在政府补贴下,一株仅需35元。据介绍,这类树苗在国外一般要卖到120元一株。临猗县还与国家林草中心深度合作,建设集研发、制造于一体的农业机械化产业基地,加快先进智慧农机推广应用。另外,经营模式上通过政策性扶持和引导,由农户个体经营向合作社经营、集体经营和企业经营转变,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模式……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果园升级的成本。

“结合临猗实际,我们既要坚定不移执行稳粮保供政策,又要创新求变做到果业富民,切实把粮食安全和农民富裕两个重任一并扛在肩上。”临猗县县长靳国全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