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大力实施“科技+设施栽培”
这村冬枣一棚更比一棚好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2-03-17

记者 付 炎 通讯员 王红珍

3月中旬,临猗县七级镇东程村的冬枣树呈现一棚更比一棚绿的春意。有的棚里的冬枣树刚萌芽,有的开始现蕾……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东程村总耕地面积1600亩,主导产业冬枣面积达到1000多亩。近几年,该村在党建引领下,大力实施冬枣“科技+设施栽培”,钢架棉被棚冬枣和地沟棚冬枣种植面积很快发展到500亩,为村里枣业发展带来活力。

自行设计安装自动化装备

冬阳家庭农场采用地沟棚冬枣设施栽培,生产的冬枣上市早、收入高。每年12月1日棚内就开始升温,次年6月15日左右冬枣上市,每亩收入在6万元至7万元之间。目前地沟棚内的冬枣已处于现蕾阶段,正在进行水肥一体化自动滴灌工作。

“现蕾阶段需要补充磷肥和氨基酸,磷肥主要作用是壮蕾,氨基酸的作用是生根。配好的化肥和水通过两根并联的管道进入管线,一亩地施用速效肥40公斤,半小时就可完成。人不用进棚里,在手机上直接进行阀门关停操作。”家庭农场成员刘青文说。

刘青文以前从事自动化安装工作,不仅为自家农场设计安装了水肥一体化自动滴灌系统,还针对棚内人工打药不便和不安全的弊端,设计安装了自动打药系统。打药泵在设置的时间点自动启动和停止打药工作。系统同时安装有感应器。泵内缺药时,泵就会自动停止作业。

“一个10亩地的大棚,采用传统方式打药,需要多半天时间。采用自动化装置打药,不到两小时就可完成。安装一个设备大约需要2000元,村民大多可以接受,所以村里钢架棉被棚目前全部安装上了自动打药设备。这种设备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实现了人药分离,确保农户打药安全。”刘青文说。

自学技术专注无公害生产

蓝耀果品合作社的钢架棉被标准设施棚,于去年12月底完成建设。棚内直接引进了智能恒温管理系统,通风设备自动调节,确保温度为恒定。棚内设置3个摄像头,通过手机可随时随地掌握棚内情况,若出现异常情况则可通过手机进行遥控处理。

合作社理事长王晓飞是个31岁的年轻人,以前和妻子在广州打拼,去年回村创业。他说他现在还是一个农业“小白”,但他喜欢学习,敢于挑战新生事物。常常是自己开着车风尘仆仆地到陕西杨凌、大荔等农展会学习新技术,并虚心向当地“土专家”学习。目前他在标准棚实施了不用环剥就能长枣的新技术,安装了补光灯,以便提高阴天时的光合作用。

见到王晓飞时,他刚从陕西大荔学习回来,并针对枣树生长季节中有绿盲蝽等病虫害这一情况,引回了虫吃虫的生物防虫技术。合作社有五六十户社员,涉及冬枣面积近500亩。为了保证合作社社员的收益,他首先在自己棚里试验新技术,确定成功后再在合作社推广。

“为保证合作社社员收入,我准备为合作社聘请两名专家,对冬枣进行全程无公害化管理技术指导,提高产品的品质,卖出好价钱。”王晓飞说。

自发互助建设冬枣设施棚

路边,一个地沟棚正在焊接钢架。“我们合作社的冬枣设施栽培包括冷棚、钢架棉被棚、地沟棚3种。据了解,每年冷棚亩收入可达1.5万元、钢架棉被棚亩收入可达5万元、地沟棚亩收入可达6万元到7万元。地沟棚冬枣收益最高,所以合作社目前主要发展地沟棚。棚都是我和村里伙伴们互助建设的。”临猗县诺凡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博说。

该合作社正在建设的地沟墙高3米,上面安装1.5米的高架,一个棚占地3亩左右,平均一亩投资12万元。目前已经施用了20吨农家肥,建成后可移苗进棚。

“村里冬枣产业发展吸引了80%的年轻人回来创业,大家在家里都运用在外打拼时掌握的技能技术,自发互助建设设施棚、安装棉被等,互帮互助抱团发展。”张博说。

钢架棉被棚的棉被主要由四层丝棉和珍珠棉组成。从去年12月15日开始蒙被升温,棚内最高温度可达40℃。棚里的冬枣已出芽展叶,旺盛一些的已经开始现蕾。这个阶段冬枣的管理工作主要是抹芽和降温。抹芽是为了减少养分消耗。降温主要是通过风口给棚内放风,控制棚内温度在35℃左右,避免温度过高导致花蕾灼伤,影响坐果;温度过低则影响冬枣生长。

“我们村的乡情好,年轻人互助建棚降低了生产成本;而‘科技+设施栽培’,又促进了传统农业发展升级为现代农业、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带来活力。下一步,我们村党支部将继续发挥好服务功能,为村里冬枣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让一棚更比一棚好、一棚更比一棚收入高。”东程村党支部副书记兼村委会副主任张满良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