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12-13
□郑祥林 郑天虎
稷山县平陇村是个仅有800余口人的小村庄。村子虽小,名气却很大;人口虽少,名人却很多。说它名气大:一是“平陇”这个村名在1400多年前就被载入了史书中,这在稷山县是绝无仅有的。二是平陇村村名的雅号很多,北宋时叫“司理庄”,金正隆年间称“双桂里”,金兴定年间称“双飞村”。三是东魏和北齐两朝的丞相,都曾在这里驻军、筑城和打仗,城池遗址至今尚存。四是平陇村村名早于稷山县县名至少上百年,过去流传有“先有平陇村后有稷山县”的说法。说它名人多,是因为西汉时出过都尉,三国时出过晋兴太守,隋唐时出过将相,金朝出过中奉大夫、武威军开国侯,元朝时出过吏部尚书。“文到阁老武到侯”,文武大官平陇都出过,历代的进士举人出得更多。
平陇村名气大,除上述所介绍的历史原因以外,还因为有三样“绝活”,久负盛誉,闻名遐迩。
眉户戏
平陇眉户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教戏的是运城地区的几位戏曲名师。
平陇眉户剧团虽是业务剧团,但它有几大特点:
一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平陇村小,人口少,要成立一个业余剧团,除了演员,还有乐队、勤杂人员等,需要很多人,全村差不多户户都要参与,人人都需介入。因此,常常有父子、兄弟、叔侄同台的现象。
二是具有高度的积极性。平陇眉户剧团成立于民国时期,兴盛于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是个体经营剧团,乐队和群众均是义务演出,没有任何报酬,农忙时下田间劳动,农闲时学戏排戏。一年四季,随时可以听到练习乐器声,演员把戏本随身带,有空就背台词、练唱腔、学路数(做戏)。剧团演职人员不仅不挣钱,还积极为团里捐钱。新中国成立后,剧团将村民的捐款用于购买乐器,还派人到西安采购服装、道具。
三是演出剧目具有多样性。平陇眉户剧团不仅演经典剧目,如《钉缸》《张连卖布》《苏三起解》《亲家母打架》等。同时,还结合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排演现代剧,如《把渡》《丰收之后》等,演三天三夜不重样。演出的这些剧目,从角色来看,生旦净末丑均有;从戏剧的基本套路来看,唱、念、做、打的功底都具备;从戏剧内容来看,有追求婚姻自由的《卖水》《老少换》;有反封建迷信的《拾万金》;有劝诫人们走正路,不走歪门邪道的《张连卖布》;有教育人们读书学文化的《四差》等。
四是具有很强的教育性。民国时期,农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很单调,人们的娱乐活动除了听说书,就是看戏。通过演戏,演员不仅学到文化,还受到了思想教育。在那个年代,平陇村的年轻人都沉浸在学戏、演戏的热潮中,很少有人违法乱纪。平陇眉户剧团除了在本村演出,还经常被邀请到附近的村庄演出,有一部分剧目在群众中影响很大。
舞龙灯
平陇的舞龙灯久负盛名。每年春节,平陇的舞龙灯是最繁忙的时候,不仅在本村耍,而且还在附近各村演出;后来,公社和县里的大型庆祝活动,平陇的舞龙灯也是不可或缺的。平陇舞龙灯之所以称为“绝活”,它有几大优势:
一是龙的造型威风俊美。平陇村有几个能人,像郑官印、段官太、郑兵威等,他们根据传说中龙的形象,把龙头装扮得又大又美:龙张着大口,两只圆鼓鼓的眼睛炯炯有神(里面嵌着两只手电筒),参差的龙角、飘逸的龙须,既威武又可爱,尤其是到了晚上,灯点着后,看上去非常逼真。龙身长而华丽,一般分10至13个节,大约有七、八丈长,外面用白布包裹,用各种彩色涂出花纹,看起来很像龙身上的龙鳞。龙的尾巴,有一丈多长,用好多缕麻皮做成并染了颜色。
二是舞龙的技术高超。舞龙的基本动作有:盘、展、滚、腾、咬、缠、绕等。盘,龙盘绕成一团,头高高昂起,环顾四周,所谓“盘龙卧虎”“虎踞龙盘”,显得威风凛凛;展,龙在飞翔前,先伸展身躯,蓄势待发,一发而不可收;跑,龙绕场地,飞也似地追逐嬉戏,显示龙的机灵和神威;腾,龙的头和身躯时而高高扬起,时而向下俯冲,表现出“龙腾虎跃”的雄姿;滚,在舞龙过程中,一会儿龙半身翻滚,一会儿全身翻滚,展示龙变化无穷的神韵;咬,龙张开大口,有时给自身咬痒,有时用嘴含蜘蛛,“欲擒故纵”,表现出龙调皮可爱的一面;缠,在一些古庙的献殿上有石柱或木栓,龙围着柱子缠绕,盘旋迂回,显示出灵活机敏的态势。更令人叫绝的是,平陇舞龙灯的“三进三出”:在进入舞龙场地时,龙不是径直而入,而是进去,退出来;再进去,再退出来;第三次飞奔而入,直到舞完再出来。这就是所谓的“三进三出”。这样做,既是为舞龙开道,更是为了营造气氛,表现了龙无所畏惧的精神。
三是舞龙的小伙子彪悍强壮,虎虎有生气。舞龙的年轻人统一着同颜色服装,头上裹着白毛巾,腰里系着带子。特别是舞龙头和舞龙尾的人,必须是身强体壮的小伙子。龙头至少有20多斤重,加上各种动作,消耗体力很大,一场下来需要3个人轮换。舞龙尾的人,更要灵活敏捷,速度快,在奔跑中要不断摇晃着龙尾巴,有意识将龙尾从围观的群众身上或脸上掠过,以赢得观众的喝彩。
四是有威风锣鼓和焰火助威。在舞龙过程中,为了渲染气氛,始终有锣鼓助威,锣鼓的节奏根据龙的动作而变化。另外,还有焰火。焰火材料是用硫磺、芒硝炒谷糠合成的,点燃火把,将火药抛撒到火把上,立即点燃熊熊烈火,燃起滚滚浓烟,增加龙喷火雾的神威。近几年,平陇的舞龙灯在原来“一龙一蛛”的基础上,发展为“二龙一蛛”,称为“二龙戏蛛”,舞龙场上更显得红火热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跑鼓车
平陇的鼓车装饰简朴,鼓点粗犷鲜明,它有以下特点:
第一,鼓车套驾的牲口很讲究,挑选极严格,要用骡子,则全都是骡子;如用马,则全都是马。高矮胖瘦基本一致。新中国成立后,大多是用马跑鼓车,采取四套,辕一套,梢三套。马的鞍辔都经过精心装扮,每匹马的前额装有一块圆水银镜,在太阳照射下闪闪发光。用红彩绸挽成一朵大红花系在马头上,格外醒目。每匹马脖子都系一串铃,跑起来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这四套马的鼓车,本村正月十八闹社火要展示,还到邻村去助热闹。平陇鼓车一出现,就会受到观众啧啧称赞。平陇村的畜牧工作搞得好,牲口统一喂养。鼓车不再驾马,而一律改为骡子,由原来四套马车改为七套骡子车,更显威风。有一年,县里搞庆祝活动,城关公社领导专门指定要平陇鼓车。当时,鼓车不仅是一种文艺表演形式,更重要的是展示各村畜牧业的成绩。平陇村畜牧业一直是城关公社和县上的先进,外村还常常借用平陇骡子或马匹驾鼓车。
第二,驾驭车的技术高。驾车技术比较高的有史元水、段官太、李丙午、郑根才、史长法等。鼓车能在直道上跑起来,还能绕圆圈跑,在大场地能行,在小点场地也能行。有一年二月十五,平陇鼓车在南阳法王庙里跑,场地很小,但跑得很欢,观众争相观看,赢得阵阵喝彩。平陇鼓车,既跑得开,又刹得住。前面打道的人,头上扎着毛巾,上身穿着红毛衣,手里持着鞭子,鞭子打得又脆又响。鼓车上打大鼓一人,锣一人,铙二人,小锣一人,后来敲大鼓逐渐改为二人,鼓点谱也有了许多变化。平陇鼓车在附近村甚至整个汾北都是很有名气的。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