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12-13
□郭京宁
车运是古代北京陆路交通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马车可以说是车运中的王者,车轮上建立了第一个陆地运输系统。房山琉璃河西周墓地中,大型的墓葬都陪葬有马车,有的还有马童。其中1座墓葬的车马坑中,有42匹马陪葬。根据车上的铜饰件统计,应有14乘车——平均1辆车3匹马。有意思的是,坑中还有6个伞盖。有了“车顶”,人们出行可以风雨无阻了。
丰台区大葆台西汉1号墓殉葬有3辆马车。这3辆车都是木质双轮单辕车,相当于现在的单排座汽车。车轮上有彩绘的装饰图案,车身通体涂黑漆,并安装有各种金属配件,算是汉代的豪车了。1号车车厢横宽,后面是敞开的。车厢中间竖立一柄长把遮阳避雨的大伞,单辕前端压一横木,横木两端有对称的车轭,两边的车轮各有24根辐条,栏板上饰卷云纹,车轮的直径为142厘米,两轮间距为200厘米。2号车的车厢为长方形,车厢后面有一扇活动的车门,车厢顶盖为长方形平顶,由四角的支柱相撑。
海淀发现的东汉陶灯座,表面装饰分为三层,下层为奔马拉的篷车,车上有伞,与大葆台1号车相近。图案来源于现实生活,显然这是东汉时期马车的模样。
车辆的发明带来了一个直接的产品,平整而固定的行车路线——车道,这便是陆路交通中必不可少的设施了。这是车辆出现后引起的一个重要工程革命。在西周时期,人工道路已达到了一定水平,号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周典·周语》记载,城外郊野的道路两旁常常栽植树木,以指示道路所在,沿路还设有为行人提供饮食的庐舍。
著名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对北京周围的大道进行过推测:向南、向西北、向东北、向东的四条路的交会处,北京城是最佳位置。由于经年累月的交通往来,北京城得以在原始城址上历久不衰、发展壮大。
(《北京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