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以市校合作为牵引聚力聚智聚技聚才推动高质量发展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11-25

市委常委、河津市委书记 李晓武

开展市校合作是省委、运城市委的工作安排,更是河津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从党委、政府角度,要想实现转型,首先要实现党政机关人员知识结构、能力素养、行政能力、管理机制的转型,而高校是天然的新知识、素质教育的供给侧。从企业发展角度,河津的企业面临转型项目寻源和转型项目人才支撑的强烈需求,而高校则是天然的技术和人才的供给侧,其自身也存在实现技术产业化的需要。从城市发展角度,我们需要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但最关键的是要结合实际为城市的发展选准赛道,而高校又是天然的智库资源。从城市经营角度,我们需要不断提升城市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使河津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和核心环节,而高校又是天然的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制高点,是我们必须争取和赢得的城市发展合伙人。因此,市校结合两全其美、相得益彰。

运城市委书记丁小强指出,要充分认识深化市校合作的重大意义,抢抓机遇、自我加压,抓实、抓细、抓深各项工作,全力推动市校深度合作落细落实。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紧扣“12大基地”建设和“四个一批”要求,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以市校合作为牵引,引进技术、人才和项目,着力构建“政策引领、科技赋能、金融助力、人才支撑”的合作发展格局,为河津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坚持精准化对接,以专班推进聚力转型。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需求引领、务实推进,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双轨”合作模式,建立“一位市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批重点企业、一个工作方案、一套支持政策、一支服务团队”工作机制,通过每日研判、每周会商、每月汇总、随机督查的方式,倒逼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见效。按照“6+N”要求,与江西理工大学深入对接4次,签署各类协议23个。与太原理工大学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实习实训等合作事项十余项。积极对接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举办高校人才招聘会,邀请华中师范大学专家来河津合作洽谈,在科研平台延伸、技能人才输送、优质生源培养等方面展开了深入合作。目前,河津市相关单位和企业已经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等45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对接合作。  

二是坚持平台化运作,以“揭榜挂帅”聚智转型。依托中科院老专家技术中心成立河津企业家科技创新发展俱乐部,在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津云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新产业生态研究院,举行“煤+炭”产业发展交流研讨会、企业创新发展院士讲座暨中科院优秀科技成果发布会,围绕煤电铝材、煤焦钢化等主导产业的技术需求,聚焦“卡脖子”环节,梳理形成“企业需求清单”,收集人才需求485人、技术需求24项、项目需求21个,面向全国高校“发榜”。筛选与河津市产业发展契合度高的学校,编制高校联络信息表、专家教授信息表、新科技成果信息表、科研平台信息表等,积极对接交流,鼓励支持高校“揭榜”。目前,华鑫源钢铁、宏达钢铁已经与江西理工大学开展钢渣绿色处理新技术合作;阳光集团与煤炭科学技术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腾茂科技与山东理工大学成立催化新材料联合实验室,山西炬华新材料与太原理工大学联合共建炬华催化新材料试验研发中心,共签订技术合作协议49项,达成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合作意向37个。今年以来,河津市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8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家。

三是坚持项目化实施,以成果转化聚技转型。当前,河津的发展面临着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壮大的挑战和考验,面临着转型项目寻源的压力和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的困境。我们结合市校合作,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以企业需求为引导,以科技产业化为目标,以基金为助力,着力打通“政产学研金服用”通道,带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目前,河津市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达成产学研合作协议61项,落地校地合作项目23个。与清华大学合作推进教育产业园建设,与中电建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合作建设抽水蓄能、光伏电站项目。鹤龙精细化工与南京工业大学合作建设年产1.88万吨高纯度对甲酚项目已经实施,龙清环保新材料与中科院煤化所合作建设的龙清环保年产6万吨高效活性炭项目已经投产。与北京大学开展合作,投资1亿元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已获农业农村部批复并落户河津;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项目已上报省发改委,该基地获批和项目建成达产后,河津市的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全产业总产值将突破44.5亿元。积极利用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委托招商、产业链招商,1月—10月共签约32个项目,签约金额237.32亿元;开工项目30个,到位资金46.8亿元。对城投公司进行市场化改革,与太行产业基金合作,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金融工具,助力城市建设向城市资产运营转变。

四是坚持多元化保障,以贴心服务聚才转型。人才聚,事业兴。我们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用活省市人才服务政策,以求贤若渴的姿态,广开引才之路。在各单位征集可供人才享用的优惠条件80余条,为人才颁发“人才身份证”。积极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工作,统筹协调44套电梯公寓,加快推进新建小区5%人才公寓配建工作。在行政审批大厅、党群服务中心等各类服务场所设立“人才绿色通道”,为各类人才优先办理业务。同时,设立流动人才驿站3个,组织100余名优秀人才进行健康体检,切实增强各类人才的成就感、归属感和获得感。市校合作以来,我们聘请了北京大学教授李俊杰担任政府高级顾问,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吴丰昌团队编制“1+X+Y”规划,全力创建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河津先行区。召开乡村振兴智库专家座谈会,聘请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天柱、郭正,国家智慧农业专家何雄奎等10位教授为乡村振兴智库专家。目前,河津市已有各类人才1.9万余名,高技能人才176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名,引进高层次人才47名,“三晋英才”45名,拔尖人才100名,为河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智力支撑。

下一步,河津市将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省、运城市党代会精神,除了在省委、运城市委规定的“12大基地”建设方面努力落实以外,还将在引导基金参与、技术中心建设、干部职业培训等方面,结合河津的特点做好自选动作,以开放的理念、科学的机制、良好的环境,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赋智赋能,真正做到竭河津之诚、求发展之技、聚天下之才、兴转型之业。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