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登高、赏菊、吃重阳糕……

除了敬老 古代重阳节还这么有趣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10-14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由于“九九”谐音“久久”,所以古人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并逐渐衍生出登高“辞青”、观赏菊花、饮菊花酒、插茱萸等一系列民俗。

溯源: 重阳节是怎么来的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便提到“(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祀的活动,感恩上天、祖先。

汉代《西京杂记》中有了如下记录:“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祈求长寿的习俗。

随着时间推移,重阳节不断有“新内容”加入。《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提及的“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祝丰收的宴席发展而来的。所以,到了这个时候,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重阳节源自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这里“大火”指大火星,它在季秋九月隐退,也标志漫漫长冬即将到来。在落后的古代,这意味着寒冷和食物的匮乏,所以人们会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虽然后来人们有了更科学的计时手段,谋生方式也进步了,但古人仍将重阳与寒食(上巳)、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习俗:出游“辞青” 吃重阳糕饮菊花酒

绵延至今,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形成了很多有趣的习俗。

◆登高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如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此时的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赏菊

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佩戴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戴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茱萸是一种可以作为药材的果实,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驱寒治毒。古人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饮菊花酒

由于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早在屈原笔下,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

◆放纸鹞

放纸鹞是广东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吃重阳糕点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菊花酒、吃菊花食品外,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有趣:唐宋男子喜欢头上戴花

一说起往头上戴花,很多人想到的可能都是挽着高高发髻的女子,然而在古代,很多男子也有头上戴簪花的习惯。

唐朝男子往头上插花的时节集中在重阳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见唐朝时就有男子在重阳节往自己头上插茱萸花的习俗,而且是很多人一起插,可谓满城都插茱萸花。

杜牧也写过“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诗句,可见其对菊花的爱意满满,居然插了满头。陆游也有诗:“春晴闲过野僧家,邂逅诗人共晚茶。归见诸公问老子,为言满帽插梅花。”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都与男子戴花有关。

古代为官者一样戴花,而且有过之无不及。皇帝赐大臣戴花更是一种无上的荣耀。《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李隆基春时游宴,某大臣遵旨赋诗,有“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之句。唐玄宗十分赞赏,遂以御花亲插之巾上。此事深为时人所羡慕。为了能得到皇帝钦赐戴花,不惜于朝廷之上,当众抢夺的也不乏其人。

明朝的何良俊在所著《语林》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唐中宗于立春日赐近臣戴彩花。当时武平一所作应制诗最美,唐中宗认为武平一年少有才,于是便赐花一枝,以彰其美。

武平一就在头上左右交叉插了两枝花。崔日见人戴花眼红,就想夺去武平一的赐花,唐中宗见了大笑问武平一道:“日用何为夺卿花?”武平一应声答对:“读书万卷,从日用满口虚张;赐花一枝,学平一终身不获。”中宗听后大笑,因更赐酒一杯,当时传为美谈。

皇帝赐戴花必须得戴,不喜欢戴也得戴。宋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写道:“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对司马光来说,不喜欢戴花一事需要说清楚,否则别人都戴而自己不戴,会被误解。但皇帝所赐却不能不戴,于是只戴一枝花。遇有年节庆典,皇帝赐百官戴花,加之仪仗兵招摇过市的确是一大景观。

《武林旧事》记载:淳熙十三年,正月元日,自皇帝以至群臣禁卫吏卒,往来皆簪花。宋朝诗人杨诚斋曾有诗赋此:“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

在人类花卉文化史上,恐怕没有哪个民族有宋朝男子这样能把花戴到如此登峰造极的程度。宋朝以后,男子戴花的现象就逐渐少了。元朝还偶有男子戴花的描述,至明、清,男子与戴花就逐渐无缘了。(《山西妇女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