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清代北京的粮食供销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9-30

□刘永加

清代,北京粮食消费结构以大米为主,小麦、杂粮为辅。北京城的粮食供应,“五城之内”由于主要依靠京通二仓的仓米流通,自然大米也占相当比例。不过,清代北京外城因为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人,北京城对小麦的需求也不少。

不同的粮食构成,其来源也不一样。大米主要由漕运从南方来,小麦主要产地在豫、鲁两省,小米则分本地与天津、河南、关东等地,本地货以京东郊区属县所产最多。杂粮则主要产在京畿地区。

如何让粮食流通于市面呢?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由俸米转卖而来,二是由商客贩运而来的粮食,三是由仓谷平粜(旧时遇到荒年,官府按平常价格卖出粮食)。前面两个属于正常时期的流通方式,后者正是灾害发生时期的一种措施。

通过一系列“招商引粮”的措施,京畿地区的粮食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北京周边的河北、山西、绥远、察哈尔等地也逐渐形成了供应北京粮食的基地。清末,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轮船招商局还派人赴江浙、湖广等地购买大米,以满足北京粮食的需要。这样一来,北京的供粮渠道增多,粮食供给也有了更多保障。

为了保障供应秩序,清政府不仅平粜米价,也会采取措施维护市场的稳定:明令各地方官员加强地方粮食的保护;对于把持粮食,囤积居奇的粮商,命令地方官员严拿惩办。比如,当时官府先后封存查办了顺义、良乡等地囤积粮食的奸商,起到了震慑作用。这些措施保证了北京城日常以及疫情发生时的粮食供应。(《北方新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