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我的祖国》创作背后的故事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9-30

□陈蕙茹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直到今天,当这悠扬的歌声响起,仍然会深深打动每位听者的心。

▲郭兰英 (资料图)

《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歌,创作于1956年夏,这一年乔羽29岁。乔羽回忆,当时他正赴赣东南、闽西一带原中央苏区体验生活、搜集素材,准备写一部以苏区少年儿童生活为题材的电影文学剧本,即后来家喻户晓的《红孩子》。导演沙蒙却接二连三地发电报,约他为正在拍摄的影片《上甘岭》创作歌词,并希望乔羽能回长影(长春电影制片厂)写。乔羽问沙蒙:“你认为这首歌应该写成什么样?”沙蒙说:“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只希望将来这部片子没有人看了,这首歌还有人唱。”

乔羽看过《上甘岭》的本子后,又躲在长影小白楼里翻来覆去看了整整一天样片。乔羽在苦苦寻找一种角度,战争之后的和平,硝烟弥漫后的“江山如画”……他想到过《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等佳作,努力寻求适合自己的创作走向。

▲电影《上甘岭》海报 (资料图)

为什么最终走了抒情路线?乔老回忆:“当时我是这样想的,影片是描写战斗的,如果歌曲再这样写,虽然符合影片情节,但总觉得有点‘靠’,就像舞台演出,背景、演员着装的颜色一样,颜色太靠没有反差,效果不太好。我琢磨我用很抒情的调子写这首歌,表现在面对强敌和严酷的战争,我们战士的镇定、乐观、从容。我想告诉人们:他们是在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下战斗的,他们能赢得这场战争,不是仅凭血气之勇。”

在写歌词这段时间里,乔羽忽然想起一件事:他创作《红孩子》电影剧本时,乘坐轮船过长江,第一次看到长江感受非常惊讶,“这时有三种感觉,我以前从未感受过:第一是颜色:北方的色调是黄的,往南逐渐变绿,长江两岸一片葱绿。我自小读过不知多少‘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些描写江南的诗文,但从未想到会有这么好;第二是听觉:那时我才20多岁,对一切都感到新鲜。我发现长江两岸天籁也很不一样;第三是味觉:北方是北方的味儿,南方是南方的味儿,当时空气里的那种感觉太强烈。于是我就想:如果这种感受写出来,别人听了也会觉得新鲜”。

最先蹦出来的句子是“一条大河波浪宽”,乔羽写歌最大特点就是有了第一句,就等于有了全篇。半个多月煎熬后终于有了结果,《我的祖国》的完整歌词终于诞生。

(《成都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