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接续奋斗,蹚出县域经济发展新路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1-06-02

山西安昆新能源有限公司年产369万吨炭化室高度6.78米捣固焦化项目

没有思想上的破冰,就难有转型上的突围。

河津是一个传统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河津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转型发展的历史重任,坚持守稳基本盘、延伸价值链、拓展生态圈、主动求发展,坚持向转型要活力、向项目要效益、向改革要红利、向创新要动力,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和措施,加快谱写高质量转型发展新篇章,为率先蹚出一条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新路而不懈奋斗。

坚持转型为纲“第一要务”。河津市围绕“八个转型”,借鉴“他山之石”,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跳出河津看河津,从思想深处牢固树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和转型发展要求的先进理念。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综合排名运城第二,转型发展顺利入轨并呈现强劲态势。

夯实项目为王“第一抓手”。2021年,河津市谋划实施总投资582亿元的100个重点项目,目前已开工42个。建成项目调度信息化作战平台,研究解决120多个具体问题,为项目解决用地1500亩,落实周转指标500亩。全年招商引资共签约项目10个,签约金额84.65亿元。

聚焦改革为要“第一支撑”。河津市出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100条》,深入开展“五减”专项行动,探索实行建设工程项目“桩基先行”,284项事项实现100%“一窗受理”,全力打造“耿小二”帮办代办服务品牌。建成全省首个营商环境考核评估平台,荣获“全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县(市、区)”和“中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典范城市”金字招牌。

增强创新为上“第一动力”。河津市聚焦“六新”,大力发展5G智能制造、碳纤维新材料等新动能经济,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宏达钢铁与紫光公司合作建设工业互联网项目。成立河津企业家科技创新发展俱乐部、津云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新产业生态研究院,推动规上企业研发创新活动全覆盖,积极争创国家创新型县(市)。

百舸争流千帆竞,鱼跃龙门勇者先。

“十四五”开局之年,河津市将发展的奋斗目标定位为“511”,即实现“十四五”末达到地区生产总值超500亿元、工业产值超1000亿元、财政收入超100亿元的“511”奋斗目标。该市上下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五先协同、三动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思路,瞄准高质量高速度发展主线,努力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

河津市实施农业“特”“优”战略,投资3亿元建设年产35万头生猪养殖一体化项目,投资3800万元建设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做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两篇文章,推进龙门172万吨、阳光369万吨大机焦建设,压减焦化产能140万吨,积极建设国家绿色焦化产业基地;宏达钢铁与中钢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快建设中西部精品钢基地;与清控科创合作,投资35亿元建设占地1000亩的科创园,加快“六新”突破。积极融入黄河旅游板块,引进社会资本投资20亿元,高标准打造龙门景区,全力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

该市强化科技赋能、金融助力,深化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通过“揭榜挂帅”破解“卡脖子”难题,打通产学研渠道。制定《河津市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拿出1000万元科技创新券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奋力加快高水平崛起。

该市扎实推进黄河、汾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争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河津试点示范区。深化工业企业提标改造,开展“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治理。推进吕梁山前沿矿山修复治理,围绕“整治、整合、修复、提升”,明确“一收二合三修复”的工作思路,力争通过三年时间打造矿山整治的“河津样板”。

该市还与清华慕华成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合作,推进2600亩的清华教育产业园建设,打造未来教育创新示范区。新建5座日间照料中心、23家养老机构,实现医养结合全覆盖。扎实开展“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加快把“人口红利”变为“人才红利”。在全省率先统筹解决上下水、改厕、清洁取暖等难点问题,新打造3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倾力打造高品质生活。

奋战“十四五”,奋进新征程。河津市将全力打造高端高质的现代产业之城、日新月异的创新活力之城、宜居宜业的全域品质之城、文明祥和的民生幸福之城、平安和谐的生态绿色之城,努力实现“产值过千亿、经济回百强,转型出雏型、奋斗创辉煌”的战略目标,加快谱写高质量高速度发展新篇章,为率先蹚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新路不懈奋斗。

黄河流域河津段生态修复成效明显

做强工业 跑出赶超“加速度”

作为一个资源型的工业城市,河津市坚定不移抓发展,提质增效促转型。走进古耿大地,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个项目“落地开花”,一条条生产线高速运转,机器轰鸣、生产有序,处处都能感受到工业经济发展“换挡提速”的强劲脉动。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工业兴,则经济兴。近年来,河津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两大重点,做好项目的“总盘子”,让一个个新项目、好项目、大项目落地实施、投产达效。

如今,阳光、龙门、宏达、华鑫源等“八炉”项目加速建设,中融宝森5G智能制造运营有序,昕煜碳纤维项目投入运行,龙清环保活性炭项目建成投产……河津工业发展呈现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齐头并进、双核驱动的良好发展态势。

今年,河津市继续锚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着力在“率先”上抢先机,在“蹚出”上下苦功,在“新路”上勇探索,积极谋划了总投资357亿元的31个工业项目,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胆识和魄力,在项目建设上争先进位创一流,在转型发展上勇为人先蹚新路,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做优存量、培植增量、做大总量、提高质量。

未来的古耿大地必将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收获累累硕果,跑出赶超“加速度”。

山西津华晖星制药有限公司博士工作站实验室

做优农业 形成产业“新雁阵”

和平农场、通和公司均为山西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是河津市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的缩影。他们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机械化、科技化、现代化的方式,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加速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和平农场共流转土地约26000亩,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通和公司不断延伸产业链,生产功能富硒无公害小麦石磨全麦粉等产品,借助特色产品释放发展潜力。

近年来,随着河津市农业产业化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农业生产逐渐向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方向发展,项目建设顺利,发展势头良好,古耿大地正绽放出现代农业的梦想与希望。

10万亩粮食高产高效示范基地、8000亩高标准农田、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等项目稳步建设,确保粮食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和肉食品加工,加快推进投资2.9亿元的牧原百万头生猪养殖项目,积极引进世界500强双汇集团,投资12亿元建设融养殖、屠宰和肉食品精深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龙头企业,补齐农业短板。着力发展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逐步形成乡村产业发展“新雁阵”。对接网红经济、直播销售等新模式,完善物流体系,打通销售终端,建设县域电商产业集聚示范区,让更多河津优质农产品走上百姓餐桌。

当下,河津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让古耿大地焕发“新生机”。

山西宏达钢铁集团全貌

城市更新 锦绣古耿美如画

出门见绿,步行不远就有游园,可健身、休闲、娱乐、亲近自然……这样的小游园在河津市区街头“朵朵开”,深得群众称赞。耿都大道、万春街、塔前路、阳城路等主干道路建成,华兴路、紫金街、新耿街、龙门大道等老旧街道改造,“六纵九横”的城市交通网已经形成。在河津高速公路东口、汽车客运站广场和北城公园,“龙门”“黄河风”和“十二生肖”等地标性雕塑巍巍屹立……

近年来,河津市城市建设频频抛出大手笔,一大批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相关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使得“锦绣古耿”年年都有新亮点,城市形象发生变化,城市的承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日渐增强,一个更大、更强、更美的美丽古耿正在建成。

回眸过去,河津城市大家园的“颜值”越来越高,人们享受到的发展成果越来越多。万春街北延道路、华兴路改造提升、紫金街道路改造、3号城市排水泵站提升改造等工程提升了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了莲池公园、龙脊公园等项目,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的最美底色;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实施东赵路西延、华兴路、振兴路、体育中心、兴耿园和龙脊园等绿化工程,打造城市生态景观精品。夜幕降临,正在华兴路路边的小游园散步的市民徐倩说:“近年来,我们的城市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每一项工程都倾注了河津市委、市政府为民服务的浓厚情怀,值得大家点赞!”

展望未来,河津市将全力抓好文体公园提升改造等项目建设,实施万春区主一路和支六路等路网建设,打通馨苑北路等“断头路”,疏通城市“微循环”……全力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增强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擦亮高质量发展名片。

文旅融合 山河有情故事多

 “一到节假日,景区十分热闹。像春节期间,自驾游的游客特别多,真是人挤人。景区附近的黄河生态长廊更是景色宜人,每天都有游客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领略母亲河的雄伟壮观……”“现在河津旅游景点挺多,周末会带着孩子去西窑沟和古今天下景区游玩,在家门口就能游得舒心……”谈及河津文旅产业发展,龙门儿女的喜悦写在脸上。

近年来,河津市坚持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品牌化推介,做大文旅产业,打响文旅品牌,让沉睡千年的古耿文化焕发出耀眼光芒。  

打造龙头景区。实施龙门景区建设,全方位展现黄河流域地理地貌、风土人情,实景展现大禹治水、鱼跃龙门等河东文化典故,串联梯子崖、龙门码头等人文景观,全景展现晋陕峡谷鬼斧神工的自然风光,打造“鱼跃龙门・圆梦河津”旅游名片,让河津的文化故事有听头、有说头,更有看头。

丰富文旅供给。讲好“一门两河三名人”精彩河津故事,弘扬灰陶琉璃、剪纸、转灯等精品非遗文化,打造“游古耿龙门・阅黄河文化”文旅品牌。将薛仁贵寒窑、高禖庙、真武庙等串连成线,推出龙门观光游、民俗风情游、美丽乡村游等精品线路,并打造董其武纪念馆、革命老区新兴村等红色旅游景点。同时完善交通、网络、住宿、公厕、停车场等硬件设施配套,西窑沟、桃花源、古今天下等民宿餐饮产业初具规模。全年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约300万人次。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