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5-31
记者 霍虎成
九曲黄河淘新梦,十里龙门鲤笑声。
河津者,临黄河而近水、富水之地也,早在商代即有先民活动,建立耿国。近年来,河津市聚焦乡村振兴的“美丽实践”,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一幅幅美丽宜居的新画卷在古耿大地徐徐展开。
人间烟火味
融入城市元素为乡村聚人气
早上8点,记者行走在西磑村的主巷道上,柏油路干净整洁,多功能吸尘车正在工作,不锈钢烟蒂柱立于道旁,绿化箱子整齐排列,骑着电动车、自行车的村民往来穿梭……
行走其间,宛如漫步在城市的街道上,“人气”很旺。
西磑村背靠巍峨的吕梁山,南边是运城盆地,209国道和稷西公路从村中纵横穿过,素有“旱码头”的美称。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快,很多农村成了“空心村”,而西磑村却人气满满,这背后的秘密是什么?
“近年来,村里主要在‘留住人’上下功夫。村里对小学进行了重建提升,对幼儿园进行了高标准改造,对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了提升改造。”西磑村村委会主任薛民说,“还修建了日间照料中心,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使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薛民介绍:“目前,村里自来水24小时供水,‘煤改电’覆盖全村。还规划建设2个停车场、4个公厕;修建小游园、小广场、篮球场、乒乓球馆等,安装健身器材,全方位满足村民需求,提升生活品质。”
生活便捷能使人“留下来”,但产业兴旺才能使人“留得久”。
“我们盘活现有养殖合作社和养车合作社,出资50万元作担保,联合共青团河津市委、樊村农商银行,授信100万元成立青年创业基金,支持年轻人创业。”薛民说,“同时,搭建服务平台,为青年创业者提供政策、科技等方面的综合咨询服务。”
此外,西磑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不仅保护老建筑,还注重文化传承。
经过多年建设,西磑村村容村貌整洁,基础设施完善,群众生活指数高,被评为河津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现在,村里就像城里一样,生活便捷,有保障、有品质,村民愿意留下来。”西磑村党支部书记薛龙志说,“村里人气也逐渐旺了起来。全村里2630口人,常住人口达2300人,而且很多外地人来参观学习。”
解密西磑村,既保留农村原生态,又引入现代生活方式,既有现代文明之便,又具田园风光之美,实现了农村生活和现代社会更完美的结合。
老树开新花
传承村落文化为乡村留住根
“这是我们的村史馆,2020年建成的。这棵老杨树栽于1962年,是河津市现存最大的毛白杨。”在伯王村村委会大院,记者见到了71岁的村民张堂海,在他带领下参观了该村村史馆。
村史馆从村名来历、行政区划、张姓溯源、村中名人等几个方面,向参观者展示了伯王村的整体情况。
尤为引人瞩目的是老字号系列,老杨树、老戏台、老井、半月池、八仙洞、将台地、关帝庙等一一载明。
“这些遗存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一会可以去看看。”张堂海说。
伯王村,位于河津市汾河南岸之塬上,因西伯侯周文王当年征战途中驻扎此村,操兵练武、访问民情而得名。
出了村委会大院,沿着巷道前行,但见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混凝土巷道宽阔平坦、四通八达,村民住房宽敞明亮、环境优美。再转过几条巷道,一排整齐的青砖平房出现在眼前,非遗传承小院到了。
“这里既是非遗传承小院,也是研学基地。到了暑假,有很多学生来研学。”伯王村村委会主任张登波边介绍边打开一扇门,很多剪纸作品整齐摆放在桌子上。
这只是其中一间,依次看过去,其他房间里还有面塑、葫芦、织布机等。
“你站在面前,面塑师傅两个小时就能捏成和你一模一样的。”指着一尊造型优美的面塑,张登波说。
走到最里边的院子,旧时的农具、马鞍等老物件排列得井然有序。
参观过后,众人发出啧啧赞叹声,想不到小小一个村庄里头竟然“别有洞天”,大家都被这里的文化氛围所折服。
“我们一直在收集这些旧物件,做好非遗传承工作。这些东西承载着传统村落文化,是我们的‘根’,这也应该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张登波说。
旧貌换新颜
聚力环境治理为乡村植入美
大屏幕上实时显示污水处理设备运行情况,4台显示器前各坐一名工人,轻触鼠标,可对污水处理站实现实时智能在线远程监控及操作……这是日前记者在河津市武家堡村污水处理站看到的一幕。
“武家堡村污水处理站负责收集处理武家堡村和小梁村的生活污水,覆盖人口约1.3万人。投运后每年减排污水21.9万吨,同时实现中水回收利用,节约地下水。”武家堡村污水处理站负责人张艳琰说。
据了解,武家堡村污水处理站位于武家堡村东,由河津市黄河生态农村污水治理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该站是河津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南部区域板块的中心站点,以其为指挥枢纽,对刘村、中湖潮、胡家堡等7个污水处理站实现远程监控。
“以前是污水横流,夏天气味难闻,冬天容易结冰。现在家里的生活污水都流到了污水处理站,变成了可回收利用的水,既节约了水资源,又改善了生活环境。”几个坐在武家堡村文化广场聊天的村民对记者说。
近年来,河津市实施了农村生活污水综合利用PPP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1亿元,建设19座生活污水处理站,排水管网总长201.7km,日处理7250吨,覆盖8个乡镇54个行政村14万人。
该项目做到了“三个第一”:山西省第一个财政部入库的农村污水PPP治理项目、第一个连片治理的农村污水项目、第一个投资建设及运营为一体的综合利用项目。
2020年,河津市被评为全国农村污水治理示范市,在农村污水处理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武家堡村被评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同时也是2020年美丽乡村示范村。
生活污水治理是该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传承传统文化、生活污水治理以及村庄绿化、硬化、文化等举措,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河津市的美丽乡村既有“颜值”,又有“气质”;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村民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河津市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服务中心主任谭莉霞表示,河津市采取奖补、评分、排队等措施,激发美丽乡村建设热情。2021年将再打造31个示范村,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美丽乡村成为乡村振兴最鲜明的底色。
黄河是生命的摇篮,是文明的渊薮。生活于黄河流域的古耿儿女正以时不我待的精神,聚焦美丽乡村建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奋力描绘“全域美丽”新画卷,助力高质量发展。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