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儒家的“忧患意识”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0-11-05

儒家特别注重“忧患意识”,孔子讲:“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展现了儒者肩负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自觉。镇守仪地的边防官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更是将孔子看作一个能够改变“礼崩乐坏”局面的领导者。儒家学说是意在济世救民、修身治国的仁学,是旨在解决忧患问题的哲学方法。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论语》记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孔子甚至悲愤地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已经由统一整体概念化为零零碎碎的诸侯之“邦”,出于对“礼崩乐坏”社会局面的忧虑,孔子认为应当推行“德治”“礼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国家的兴盛需要内在的道德教化引导,以及外在的礼仪规范的调节。同时,作为君主,也要做好自我管理,唯有己身正,推行的政令才可以让人们信服。同时,孔子忧民生之贫。弟子冉求辅佐季氏,季氏平日里搜刮民脂民膏,孔子因此生气地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意思是冉求辅佐一个剥削民众的执政者,他不再是我的学生,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可见孔子忧民不聊生,痛恨这些搜刮民众财产的执政者。孔子忧民德更甚于忧民生,他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比起水火,民众更需要的是仁德,因此,将仁推广至社会群体,在孔子看来更为重要。

相较于孔子,孟子更为直接地指出“忧患意识”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在孟子看来,“忧患意识”并非是一种“杞人忧天”,当它作为国家外部压力之时,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一种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孟子之忧虑不仅体现在“忧国”上,更体现在“忧民”上。与孔子从道德上规范民众行为相比,孟子认为保障民众的物质生活是施行道德教化的前提,他曾痛斥梁惠王,只顾自己口腹之欲,不顾百姓之生死安危,无异于统治者率领禽兽侵害百姓,体现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认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乱世之中,一旦战起,百姓就要经受妻离子散、颠沛流离的苦难,所能依托的,也只有统御他们的君主,倘若能够安抚百姓,使人民衣食住行皆有所依,那么民心将成为改变春秋战国乱世格局、竞争制胜的关键所在。于此,孟子将民心推至相当高的地位,“得民心者得天下”,认为政治得失的标准在于是否得民心、顺民意,一旦君主昏庸、腐败,民众也有革命的权利。

“兼济天下”的信念促使儒者的“忧患意识”超越了对于自身命运的担忧。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逐渐成为一种文化传承,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之中。唐代诗人杜甫的“三吏三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皆表现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社会底层民众的关怀。 (《学习时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