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杜甫遇李白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0-11-05

杜甫时而住在首阳山下的窑洞里,时而长期留在洛阳。洛阳是人文荟萃的都市,同时也是豪官富贾勾心斗角的场所,使杜甫感到憎恶和厌烦,他曾经用两句诗表达他的心情:“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赠李白》)

这两句诗,是他在744年的初夏接触到另一个诗人时从内心里迸发出来的。这诗人的名字是李白。李白生于701年(武后长安元年),比杜甫大十一岁,他们在洛阳相遇,杜甫三十三岁,李白已经四十四了。这时杜甫的诗刚刚建立起自己的风格,而李白已经完成了不少的名篇。

这两位唐代最伟大的诗人的会合与此后结成的友情,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他们的晤面本来可以更早一些,可是他们在这以前并没有碰在一起的机会。杜甫漫游吴越时,李白经过太原到了齐鲁,杜甫游齐赵时,李白又在江南。随后杜甫回到洛阳,李白在742年才从剡中北上长安。

唐代数十年社会的富庶与交通的发达在诗歌里渐渐养成了一种浪漫的风格。当那些回忌声病、讲求格律的诗人们在宫廷周围写些内容空虚、缺乏生气的诗歌时,另有一部分诗人却用较为自由豪放的诗句去歌咏游侠和求仙。

当时由于贵族的豪奢与商贾阶层的形成,游侠的风气盛行一时,长安、洛阳以及许多通都大邑,都是侠客们驰骋的场所。游侠生活就成为诗歌里的一个新的主题。我们读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便可以看出,仿佛贵族和侠客、倡家和豪门彼此是不可分离的。就是杜甫的诗里也曾客观地描述过游侠的生活,他写当时的宋州(商丘):

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

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

白刃雠不义,黄金倾有无;

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遣怀》)


这种生活是浪漫的,又是与人民隔离的、个人主义的,李白对于人世间一切的秩序表示反抗,看不起尧舜,看不起孔丘,是为了他自己要有高度的自由。他说他不能“摧眉折腰”事奉权贵,是因为自己“不得开心颜”。

他的诗歌比起当时一般歌功颂德的诗是一个大进步、大解放,但这个进步和解放只停留在个人的浪漫主义的阶段上。

在杜甫的诗集里我们很少读到关于游侠与求仙的诗,这两种生活他都很隔阂;可是只有在和李白在一起的这个阶段里,他被李白的风采吸引住了,受了影响,他看见了游侠,他也亲自去求仙访道。这在他的一生里是一段插曲。  (《北京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