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河东书房|反复的吟唱 悠远的魏风——《伐檀》赏析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0-11-03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伐檀》是《诗经·魏风》中的第六篇。魏,国名,地在山西省西南部,今山西芮城县一带,南枕河曲,北涉汾水,周初以封同姓,春秋时为晋献公所灭,国土隘狭,地瘠民贫。《魏风》共存诗七篇,大都揭露奴隶主骄奢佚乐,抒发人民愤懑之情。

《伐檀》一诗分三章,每章九句,是一群伐檀树的劳动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倾吐自己满腔的积愤,像匕首,像投枪,掷向了奴隶主贵族(君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社会上贫富悬殊、贵贱对立的不合理现象。可是《毛傅》《郑笺》认为“君子”是指伐木的劳动者。朱熹则进一步说“君子”尽管坎坎伐檀,但没有从事稼穑、田猎,不愿白吃饭,所以甘心穷饿而不悔,这样一解释就完全掩盖了统治者残酷剥削的罪恶,把劳动者在饥饿中挣扎说成是自愿的、值得赞叹的了。

《伐檀》第一章前三句:“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猗,语尾助词)”把读者带到了一个劳动的场所,耳边传来有节奏的坎坎伐树的声音,眼前清清的河水被风漾起了波纹,向前流去。河边堆积着劳动的成果。檀质地坚硬,可以造车。而劳动者不可能享受自己劳动的成果,只有那些贵族阶级的“君子”,才能坐享其成,不劳而获,出必高车驷马,食必野味珍肴。贵族阶级骄奢淫逸,劳苦大众贫困饥寒,势必激起人民的义愤。第四至第九句,“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正是贫困的劳动者义正词严地向统治者提出的质问和讽刺。你们这些“君子”不播种,不收割,为何取得那么多的稻谷呢?“三百”无实际的数字意义,只言其多;“廛”通“缠”,可解释为束。你们这些“君子”从不深入山林去捕猎,猪獾却挂在院子里。最后两句,歌者用锋利的语言,尖锐地讽刺了所谓“君子”的奢侈。“素”,闻一多先生《风诗类钞》诂曰“蔬”,则是与荤相对的。他们享有劳动者捕来的山禽野兽,当然用不着拿蔬菜佐餐。今天民间仍称蔬菜饭为素食。这几句诗,歌者用形象的语言,发泄了满腔的积愤,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有力地揭出剥削社会的本质。诗中“君子”这个词,是与野人对立的,孟子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这两句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伐檀》的真谛。

民歌的特点,往往反复歌唱,加深读者的理解,引起听众的共鸣。《伐檀》就运用了重调的方式引人入胜。第二章前三句,“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使读者感到描写细腻,眼前又呈现了一个新的劳动场面,伐木者的痛苦也表现得更深沉。第一章“河水清且涟猗”,风吹河水,泛起波纹。第二章“河水清且直猗”,换了一个“直”字却是风平浪静,河水平直地向前流去,暗示伐檀的人已经劳动多时了。第二章“伐辐”二字,不仅在结构上紧承“伐檀”而且流露出伐木者的悲哀,他们砍倒的檀树,只不过用作贵族阶级造车的材料。

《伐檀》第三章前三句:“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换了一个“漘”,这时河水已不是平直地流去,河风吹拂,清清的水面已泛起了一个一个的圆圈。尽管劳动的环境不断变化,时间在环境改变中暗暗流逝,但伐木的人仍得不到休息!崎岖的社会,无偿的劳动,艰苦的生涯,使他们怒吼,唱出了充满反抗和讽刺的佳句。

《诗经》与音乐的关系很密切,《史记·孔子世家》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歌者用重调能尽情唱出他的苦乐、悲欢,听者沉醉在反复的节拍中愈能领会歌者的心声,《伐檀》就是一个例子。《伐檀》各章中除了上述少数字在诗意上有所加深外,间有词汇的变换。至如“县貆”“县特”“县鹑”(“貆”是猪獾,“特”是小兽,兽三岁为特,其味较美;鹑是鹌鹑)以及“置之河之干兮,置之河之侧兮”“置之河之漘兮”(“干”“侧”“漘”均作岸解,也就是河边);“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廛”是缠的假借字,“亿”是“繶”的假借字,“囷”是捆的假借字,皆训为束),这些词汇上的变换只是声调的更新,使节奏和谐,歌声优美而已。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