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明清“洞子货”来之不易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0-09-30

百年前,假如你来到菜市场,对商贩说“您给来几条黄瓜”,可能会在商贩的脸上看到错愕与茫然,因为他很可能不知道您要的是什么。

原因很简单,那时“黄瓜”只是黄瓜的名字之一,且并非它最为人所熟知的名字,相比之下,假如您说的是“王瓜”“新王瓜”或者“胡瓜”,反而会让商贩“秒懂”您的需求。

《光绪顺天府志》记载:“胡瓜即黄瓜”,谢墉《食味新咏》有云:“北俗尚食新王瓜”,《北平风俗类徵》记述:“今南人皆呼王瓜,北人皆名黄瓜”,说的正是百年前黄瓜名字的不同。其实王瓜和胡瓜现在都指另外的两样植物,但当年它们都成了黄瓜的“别名”甚至“专属名”。尤其“王瓜”一词,居京的南方人都这么称呼之,这一名字的得来据说是因为“(黄瓜)先诸瓜生,故名‘王瓜’”,也就是说在各种瓜类里,每年黄瓜最早长成(史料记载正月和二月就有了小黄瓜),是为瓜中之长,因而得名,但也有学者认为出现名称差异的原因是“王黄音近,南人不分,传讹既久,遂不能改”。

不过,黄瓜能够封王,来之不易,归根结底是因为它是一种采用特殊方法种植出来的“洞子货”。

众所周知,北京的冬天非常寒冷,正月和二月恰是土地冻得最硬邦邦的时候,怎么可能长出蔬菜呢?

《光绪顺天府志》揭示其中的奥秘曰:“其实火迫而生耳。”所谓“火迫而生”,就是说此物乃是用“洞子”种植出来的。

旧时的所谓“洞子”,是用木头架子搭成的一长溜暖室:在正前方朝南的地方用半透明的旧账纸糊好,使阳光能够照进来保温,晚上拿破棉花套或苇席子盖上;后面是土墙,里面通有用煤炉子取暖的火道,顶子是用高粱秸抹泥搭成,看上去前高后低。

这样的“洞子”其实就是一个暖房,人为制造适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使黄瓜、扁豆、茄子等夏菜“反季节生长”。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非常发达,汉代就能“冬生葱韭菜菇,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春乃生”,到了明代,北京的“洞子货”已经名扬天下。万历年间的学者王世懋在《学圃余疏》中记载:“王瓜,出燕京者最佳,种之火室中,逼花生叶,二月初即结小实。”沈德符早《万历野获编》中亦书:“京师极重非时之物,如严冬之白扁豆、生黄瓜。”而这样种出的黄瓜,因为珍贵,而价格极其惊人,正如《京都竹枝词》中书写的:“黄瓜初见比人参,小小如簪值数金。微物不能增寿命,万钱一食亦何心?” (《北京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