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寻找贾盛茂老师记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王忠明时间:2020-09-10

2018年10月中旬的一个平常日子。

早上晨练时,内心深处尘封几十年的记忆突然泛起。吕梁山脉腹地,一所中学的一位老师的形象,十分清晰地浮现、萦绕在脑际、眼前。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我禁不住潸然泪下。晨练结束回到家中后,我立即坐到写字台前,打开电脑,开始了我的寻找。

1981年7月,我从技校毕业后分配到基地在省会太原的省地质矿产局第一水文地质大队,从事的是被社会上很多人讥讽为“远看是个要饭的,近看是个钻探的,好女不嫁钻探郎”的野外钻探机组工作。

就学期间,学校教会学生地质行业内流行的一首歌——《地质队员之歌》。歌词写道:“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疲劳和寒冷,背起我们的行囊,踏上层层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丰富的宝藏。”这首歌热情奔放、动人心弦,唱得同学们一个个激情勃发、豪情万丈。

然而,毕业后,当我们几名同学真正到了野外地质部门一线工作岗位——钻探机组工作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搞得我们整日哀叹连连,沉郁多多。

工作岗位所使用的机械,粗犷、笨重,需要强劲的体力把持,生活方面居无定所、四海为家,条件极差。

曾在冰天雪地中,几个同事睡在一户贫寒农家的大土炕上,门缝有手指宽,炕冰凉,屋内不比屋外温暖多少,还能看见数不清的跳蚤,咬得大家整夜抓挠、拍打,哪里能睡好觉。

曾经我独自一人睡在一户农家的大过厅,铺边不到两米处摆放着两口未上漆的大棺材。我每晚都被吓得把被子蒙得严严实实,常常就被噩梦惊醒,全身都是冷汗。有一天晚上,一口棺材内发出爆竹般“噼啪”的响动,令我惊恐不已、一夜未眠。

业余生活亦是单调、乏味,搞得人心绪极度苦闷、迷茫。

1983年仲春,机组转场到吕梁交口县双池镇。据说这是吕梁地区延续上百年的著名商品集散地、旱码头,历史悠久。过去每逢大集,方圆几十里的居民都来赶集,全国各地的商贩们在此赚得盆满钵满,运送银两的骡马都能排成一长溜。镇子里有许多颇有沧桑感的高房大屋,门扉上雕刻着对仗工整、书法极佳的楹联。镇子名叫“双池”,却极度缺水,我们机组到这里进行水文地质资源普查,也顺便打出了机井,解决当地人饮用水不足的问题。

因为多年养成的习惯,每到一地,闲暇时间我都要拜谒当地的风景名胜,寻访地方的文人名士。

机组一到那里,我就了解到名气很大的西庄村是山西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村内有麟厚堂等16座明清民居古建,总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设计独特,布局严谨,规模宏大,雕刻精美,是晋西古民居的代表。村内还有红军东征遗迹——毛泽东旧居和毛泽东亲自带领乡亲们在离村子不远的地方挖的“幸福泉”。

带着对伟人毛泽东的无限崇敬,我在第一时间只身去了趟西庄村,仔细瞻仰了伟人旧居,品尝了伟人亲手挖出的山泉水。

在这个古老的小镇,最让我感到幸运、难以忘怀的是,我结识了当时任双池镇中学教导处主任、祖籍太原、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的贾盛茂老师。

贾老师大约四十出头,精明干练,中等偏上的个头,脸庞清瘦,留着小分头,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身体却十分硬朗。他操一口地道的太原普通话,说话慢声细语、字斟句酌,但所讲内容大都很是深刻。

因为同属“省会太原人”,我进到中学,见到贾老师自报家门后,他就十分热情地握住我的双手,好半天没有松开。

第一次见面,我们就各类话题聊得很投缘。时间不知不觉过去很久,贾老师十分真诚地邀请我方便时到他家里做客。我也不晓得客气,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贾老师住在镇子东北处一处小院内,几乎是整张板材的双扇大门,正房是坐南朝北的两孔窑洞状平顶建筑。他爱人中等个头,皮肤白皙,待人热情和善,好像是在医院工作。

一见是我登门造访,贾老师赶忙让座,他爱人马上端来一大杯水。我一喝,甜的,一定是放了许多糖。

我和贾老师畅快地聊了起来,他给我讲他父辈的故事,讲他自己的经历,讲他的人生感悟。他爱人静静地坐在一旁听,极少插话。

不知不觉,时间过去几个小时,贾老师仍然兴味十足,可我瞥见他爱人已显疲惫,悄悄在打哈欠。

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我仍然记得贾老师曾给我讲到的一个“人物”。那是几天后的一个夜晚,晚饭后,我又来到贾老师家,贾老师让我喝一碗米汤,我也没客气,端起碗就喝。

过后,他语重心长地说:比较而言,你眼前这点艰难算不了什么。我给你介绍一个人,他的孩子在我们学校上学,极有教养,有志向,学习成绩很好。此人就是电影《奇袭白虎团》战斗中第一个破窗冲入“白虎团”团部的志愿军战士原型。他从荣誉高峰跌入低谷,现在村里种地,可精神特好,想得很开。他家离这里不远,你去他家见一下他,听听他的经历,对你定有好处,你见他就说是我让你去的……

带着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心情,我工作之余登门拜访了他。对方很健谈,一口气谈了几个小时,还拿出来几枚证章,又留我吃了顿饭,喝了点酒。

到了1994年秋天,我已经调离地质部门多年,工作、生活条件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

抱着深沉、质朴的感恩心情,我把和贾盛茂老师的交往以及他介绍我去听的传奇故事写成文章,投给了省城一家媒体,得以刊发。之后又经其他媒体广为转发,在全国引起了大的反响,不少媒体记者前往采访深挖。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我在吕梁山上拜见的那个贾老师的学生家长所讲述的经历,主体部分竟然全是虚假的。心地善良的贾老师亦深受蒙蔽……

又是许多年过去了,不知道贾老师现在身在何方。我猜想贾老师绝不会在吕梁山上长期停留,他应该早已回到省城太原。

我把和贾老师的交往经历写成散文,投寄到《太原晚报》。《太原晚报》社会新闻版2019年1月4日以此为新闻线索,刊登了帮助我寻找贾盛茂老师的消息。

消息发表后,很快有了读者反馈,经与热心读者互相确认细节,基本确定我要找的人曾经和他是同事。各自通报联系方式后,我第一时间拨通了贾老师的电话。对方第一句话传来,听到几十年前熟悉的嗓音时,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我和贾老师加上微信,用视频一气儿聊了一个多小时。

2019年3月12日,我赴太原拜望了贾老师。第二天,《太原晚报》以《时隔36年再相见:运城读者来并谢恩师》为题,配发照片,刊发了后续消息。

这样的经历,是令我终生难忘的宝贵财富。不论时光延续多久,贾老师对我的鼓励都会永远印刻在我心灵深处,我也一定会倍加珍惜与贾老师的这份情缘!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