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8-11
闫学温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作家张炜新作《斑斓志》。这本书是张炜先生几十年古典诗学研究的结果。看完这本书,我才明白以前对苏东坡的了解有多肤浅。苏东坡的形象才在我的脑海里渐渐立体起来。
哲学:我们该怎样看待人生
中国哲学的源头,起自老庄孔孟。书中,作者试图从老庄孔孟的理论方面解读苏东坡面对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顺境与逆境的平衡以及幸福与苦难的豁达。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他的命运跌宕起伏,福祸相依。作者写道,苏东坡贬谪岭南期间,腰挂水壶,田中劳作,与农人无异,表现出了他的从容;在贬谪路上,风餐露宿,前途无望,却也能在游山、访友中感怀友情,体现出精神层面的豁达;在贬谪之地,他体察民情,想方设法改变当地民生,修筑了苏公堤等。境遇如此多舛,苏东坡“应物”之法熟稔,这是他作为观者的知心和会心,是对外界的深究和理解,并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气度。紧接着,作者又写道:“一个人终生面对客观世界,不曾屈服于逆境,而是从不同的物中获取志趣、经验和力量。”能够在这方面认识如此深刻,均得益于苏东坡继承父志,千辛万苦于黄州、儋州完成的三部《论语说》《易传》《书传》的书写,直到现在,东坡书院依然是海南儋州的一处旅游景点。送女儿到儋州上学路过东坡书院时,不曾想到,东坡在理和经方面竟有如此深的造诣!
在苏东坡的人生认识中,既有梦境的虚幻,也有现实的真切;既有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又有对物质的超然;既有对自我的审视,又有对社会的思考。在众多关于苏东坡的传记中,还没有哪一位作者深究苏东坡的精神世界到如此深刻的境地。
为此,作者在哲学方面剖析的苏东坡,就是要告诉我们,作为芸芸众生,就应该有面对物质匮乏的达观,有面对精神苦闷的豁达,有终止梦幻的清醒,有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在人生道路上追求真理的果敢。虽说物质需求是作为生物的我们的最低需求,但是为追求物质丰富的人们的各种面孔随处可见;虽说精神追求是高层次的顿悟,但苏东坡在精神方面的“穷”,也兼济天下,让精神追求又上升了一个档次。他很好地处理了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顺境与逆境的平衡。
人学:我们该怎样认识社会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深度分析人物在大的环境下、事件中的思想变化、心理变化和应激反应。在分析苏东坡人生境遇的时候,作者持续放大宋朝的官场文化、社会文化背景,艺术还原为官者在宋代扬文抑武大环境下的思想、生活状况,继而扩大到这种制度对皇权稳定的影响,以及探究宋朝三百年中与辽、金、西夏、蒙元斗争中屡战屡败的根源。写出了苏东坡在此政治形态下的无奈、无助以及无望。同时对王安石变法、乌台诗案等历史事件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作者在分析王安石与苏东坡的关系的时候,在分析苏东坡与章惇的关系的时候,面对这两对官场上你死我活的政敌,苏东坡遇难时的无助,王安石与章惇为了政见打击政敌时的毫不手软、赶尽杀绝,充分体现了官场的残酷、险恶,人性的阴暗、龌龊。但作者没有仅仅限于从公务进行分析,而是以人性角度对三人之间关系进行描写,如官徙途中苏东坡与卸任后王安石的诗酒唱和,让我们看到了彼此之间才情相惜,对获罪流放后的章惇的关怀让我们进一步看到了苏东坡的大度与气概,看到了人性中的闪亮点。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高洁、官场的残酷以及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桎梏和摧残。
文学:我们该有怎样的情怀
该书的第三个特点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苏东坡,文学的苏东坡。但作者没有仅限于苏东坡的诗词,而是还涵盖了苏东坡的公文尺牍、奏章调函等,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为全面、有才有情怀的苏东坡。从诗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注重兄弟情分、注重朋友情谊的苏东坡,看到充满悲悯情怀的苏东坡,看到一个具有儿女情长的感性的苏东坡。是的,在这方面,苏东坡固然有“左牵黄、右擎苍”“惊涛拍岸”的豪放;但也有“此事古难全”的无奈与“千里共婵娟”的哀伤;有“料得年年肠断处”的深情,但也有“小舟浮鸭绿”的清新。在公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勤奋、谨慎、为民的苏东坡;是一个颇具政治家风度的苏东坡。众所周知,封建社会的科举,最注重的是对应试者治国理政的考评,苏东坡一路走来,这方面他应该是轻车熟路,信手拈来。虽然苏东坡的这些公文有急就之嫌,却能得到皇帝的青睐,这也最能显出苏东坡才情。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