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桑者闲闲,行与子还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8-10

张晓波

魏风·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这首民谣勾画的是采桑女相约一起去采桑的情景。春光融融,桑树萋萋,桑叶沃沃,年轻姑娘们相随采桑,说说笑笑,有远去的,有返回的,三三两两,一派清新的田园风光,一幅闲适的农事画卷。同时,也可以看做是采桑女与心仪的男子,同出同归,陌上桑间,其乐怡怡的画面。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西周井田制,土地被井字分割为九块,每块百亩,周边八块属于八户人家的私田,中间一块为公田。公田由农户共同耕种,收获归统治者。百亩公田中每户耕种十亩,八户八十亩,其余二十亩每户各二亩半用来建筑庐舍,环庐舍种桑麻杂菜。“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这首民歌中先说“十亩之间”的公田,后说“十亩之外”的私田。

“在野曰庐,在邑曰里。”庐舍是春、夏、秋生产季节农家放置农具并常住之所,以方便农活,一般是简易的棚屋。入冬则回到邑里鄽居,邑里的房屋要坚实暖和,方便过冬。田中庐舍、邑中宅舍均占地二亩半,加起来五亩,即“五亩之宅”。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桑树多种植于庐舍、宅舍周围,是与古人生活最密切的植物之一。陶渊明有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有人家的地方必有桑树。

除了桑树,梓树也常植于庐舍周围。梓树叶嫩可食,皮为中药,是制作家具、乐器、棺材的材料。《朱熹集传》中说:“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

正因为庐舍、里舍周围遍植桑梓,桑梓便成为家园的象征。《诗经·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家乡的桑树、梓树是祖辈所种,桑梓成为故乡的代称。蔡文姬一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表达出中华民族强烈的死归父母之乡的情结。

男耕女织的古代社会,采桑、养蚕、缫丝是女性最主要的生产劳动,桑树则成为与女性联系最多的植物,桑便具有了女性意象。“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这是年青女性青春靓丽、婚姻美满的意象;“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是年老色衰、弃妇无归的意象。更多的诗句,表达的是桑林中采桑女柔美动人的形象。汉乐府《陌上桑》:“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劳动中女性的美,渲染的是一种生活美。

桑间,是女性的劳动场所,自然成为男女幽会的最佳去处。古人要谈恋爱,出门也只有陌上桑间。

桑,有乔木桑树,有灌木桑丛。桑树木质柔韧,是制作扁担和弓的好材料。古代尚武,有生男孩后挂桑弓于门边的习俗,后来“悬弧”就成为生男孩的代称。

民谣中“桑者闲闲”的田园,或许就是史书上记载的虞芮之间的那一片“闲田”。

话说商朝末年,虞(今平陆)、芮(今芮城)两国边民发生地界之争,最终自然演化为两国之间的争执,好在虞、芮两国国君并没有轻易相信武力,而是决定请第三者居中公断,这可能是最早的仲裁案例了。当时姬昌(周文王)在各国中享有盛誉,被商纣王命为西方诸侯之长,号“西伯”。虞、芮两国国君决定相随去请姬昌评判是非。他们进入周境后,看到耕者让畔,行者让路。进入都市,看到男女不同路,年老不负重。朝廷中,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周国朝野上下文明礼让之风,让虞、芮两国国君对自己的争畔行为深感惭愧:“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他们未见到姬昌便一起返回,主动把所争的土地让给对方,结果双方都推让不受,最后形成一块闲置土地,后人称之为“闲田”或“闲原”。这片“闲原”商亡周兴后归于魏境。

现在平陆县洪池乡南后沟西、仪家沟东,就是传说中“闲田”所在。这里北依中条,南临黄河,土肥物富,地平垄直,一到春季,野花烂漫,蝶飞雀舞,村村庄庄绿树掩映,“闲田春色”历来为平陆古八景之一。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