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治理随地吐痰,需道德法规“双道箍”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0-06-23

□记者 陶登肖 寻霄

▲“你吐的不是痰”  卫行智 作

近年来,我市城市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以更加整洁和美丽的形象示人。但在我们身边仍然有一些不文明行为,让城市的美好形象打了“折扣”,其中就有随地吐痰。这不仅是一些市民自身文明素质缺失的体现,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城市的文明程度。

市民对“随地吐痰”行为怎么看?治理“随地吐痰”难题,市民有何建议?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随机走访并采访了部分市民。

现象:随地吐痰时有发生

6月19日至21日,记者在市区南风广场、万达广场、河东东街等地走访时发现,随地吐痰这种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

19日下午4时,记者在南风广场西侧蹲点半个小时,发现共有11名市民随地吐痰。有的“豪放派”一口痰吐出很远;有的较为“低调”,将痰吐到了路边的绿植或草坪里。吐痰者留在地面的痰渍,让过往市民“步步惊心”,稍不留神脚底就会“中招”。

“有的人走到垃圾桶附近,就直接吐到垃圾桶边上。他们好像认为吐到了垃圾桶周围就不算随地吐痰了似的。”南风广场西侧的一家商铺店员告诉记者,商铺门口正好是电动车停车场,有时人们骑车来逛街,下车前吐口痰,这种现象不少见。

“我最讨厌在等公交车的人群里,总有那么几个人会旁若无人般地往地上吐痰。有些人吐痰喜欢先酝酿,大声咳,然后从喉咙中发出几声呼噜,最后才吐出一口痰来。那画面看起来真的很倒胃口,特别让人反感。”市民刘先生说。

对于某小区保洁员倪新爱来说,相对于地面上的痰渍,她更害怕处理那些挂在小区绿化植物上的唾液。“地上的痰渍只需用清洁剂一喷,再拿拖把拖一下就好,而那些挂在叶片上风干了的唾液,就必须用手去擦。就算清洁时戴了手套,依旧觉得浑身上下都不舒服。”她说。

谈到随地吐痰现象,负责河东东街路段的环卫工人焦水玲说:“跟以前相比,现在乱吐痰的人少了,但这种现象还存在。”焦水玲无奈地表示,公交车站台是随地吐痰行为较多的地方,明明几米之外就有垃圾桶,有些市民却直接吐在站台上,有些人就算吐在纸上,也会扔在地上。因此,她不得不反复对公交车站台巡逻打扫。

“创卫工作开展以来,许多志愿者走上街头,宣传健康卫生知识,同时对一些不文明行为进行制止。随地吐痰算是最难制止的了,有时候看见市民准备吐痰,当我们走过去,痰已经吐在地上了。”第一时间爱心志愿者协会志愿者谭小菊认为,随地吐痰的以有抽烟习惯的男性居多,改掉随地吐痰恶习,还需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万达广场1号门前有一个灭烟柱,本意是为来往进出的顾客灭烟提供便利,但许多市民灭烟时也会吐口痰“清清嗓”。在人流密集的时间段和节假日,清晰可见地上残留的痰渍。

在观察中记者还发现,随地吐痰的现象,在路面等室外公共场所多见,在商场等室内公共场所较少。

热议:携带病菌让人反感

采访中,绝大部分市民对随地吐痰的行为深恶痛绝。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行为真的很常见。有时会遇到司机朝窗外吐痰,我都害怕痰液溅到身上,那种感觉真的很不好。”说起随地吐痰,市民张女士皱起眉头。这种本就不文明的行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看起来更加刺目,她希望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市民个人素质,同时希望相关部门对这种不文明行为进行处罚。

“随地吐痰的现象还不少,不仅是在大街上,小区里也有人乱吐,有时稍不注意就会踩到污物。”市民蒋女士说,随地吐痰的行为不仅有损城市的形象,而且会传播病菌,希望更多人能意识到这个行为的危害。

在家里不随地吐痰,在街上怎么就控制不住了?市民景女士认为,环境影响人的行为,环境卫生都一流时,大家就不好意思随地吐痰了。“大家得把城市当成自己家,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做起。”景女士说。

市民贺丽华说:“吐痰不能忍,但我们可以控制吐在哪儿,平常随身带着纸巾,吐在纸上,扔进垃圾桶。这不仅是为城市的环境卫生作贡献,更是对大家的身体健康负责任。”

市中心医院健康教育科主任赵燕霞介绍,在今年第32个爱国卫生月活动期间,我省开展了以禁止随地吐痰为重点的文明卫生习惯促进行动等系列专项行动。“痰作为呼吸道的分泌物,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受致病微生物感染的患者一般会比健康人产生更多的痰液。患者吐出的痰,会携带成千至数百万的病菌。通过痰液可能传播肺结核、肺炎、流行性感冒等疾病。一人随地吐痰,周围的人都有吸入病菌的风险。”赵燕霞说。

“据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科研究结果显示,结核分枝杆菌在尘埃中可以保持传染性8~10天,在干燥的痰液中可存活6~8个月。目前正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在痰液中可存活39天。”赵燕霞说,“生活中,一些市民以为吐痰后用脚踩一踩就干净了,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这样做只会让致病菌更易在空气中扬起,一些抵抗力低的市民通过呼吸这些带有病菌的空气,很容易受到感染。”

有不文明的习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敢于直面陋习,勇于向这些顽症陋习说“不”。赵燕霞呼吁,为了大家的健康,请勿随地吐痰,吐痰时请吐在纸巾或垃圾桶里,咳嗽时请用手臂或纸遮掩。同时,保持室内卫生清洁、空气流通,预防疾病的传染。

应对:立法立规治理顽疾

立法立规,这是在调查中市民提到最多的解决办法。“如果随地吐痰像偷东西、抢劫一样触犯法律,哪怕像是交通规则,会扣分罚款,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随地吐痰。”市民淮女士说,她认为在最初阶段,按规定处罚才是有效之策,等人们都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那么就从法律强制变成了道德约束。

6月1日起,《山西省禁止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的规定》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部专门聚焦治理公共场所随地吐痰问题的省级地方性法规,旨在通过法治手段促进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的养成。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到目前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阶段,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等行为,对公共卫生安全带来的危害再次受到审视。”赵燕霞说,“山西省通过地方立法禁止随地吐痰,将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列入违法行为,给出了明确的监督和处罚制度,给禁止随地吐痰提供了法律依据。我觉得特别好,我市也应向省里看齐。”

“文明习惯的养成,既需要正面提倡引导,也需要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有效的规制。不文明行为在大众的心中是道德范畴的事,对于不文明的行为和个人,大家往往也只从道德层面来谴责。”律师支旭东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公共场所的文明不仅是公德,更是大家必须遵守的规矩。如果用法律给文明上规矩,就意味着不文明行为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假如单对不文明行为进行谴责,效果或许不会很大,有时候批评教育对有些不文明顽疾起不到大作用。”志愿者谭小菊表示,如果将不文明行为上升到法律层面,相关部门不仅有了执法权,市民劝导和抵制不文明的时候也有了法律支持。

除此之外,市民还建议应由市文明办、市城市管理局、市教育局、市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联合引导市民纠正陋习,做文明市民。具体是加强学校教育,引导广大儿童和中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依托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深入宣传讲解随地吐痰的危害性加强社会教育;在公共场所增设痰盂等设施,为市民改掉恶习、走向文明创造条件;建立执法队伍、志愿者队伍和群众性监督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的文明劝导和惩戒力量。

为了城市的卫生环境,为了广大市民的健康,随地吐痰的现象,再难治理也必须治理。每个市民也应当及时响应,先从自身做起,自发宣传,倡导监督,然后带动身边人,拿出“一传十十传百”的气势,让文明在人群中传递,以自身的行动,维护城市的文明、和谐、健康和卫生。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