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玉碎宫倾 魂断马嵬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0-06-16

赵战生

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六月十四日,芳华盖世的绝代红颜杨贵妃死了,死在长安通往西蜀途中的马嵬坡。这儿最早为晋人马嵬修筑的边城,历经战乱,城池损毁,至唐时仅存一处驿站,供官员路过歇息。

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势如破竹,一路横扫,攻破潼关,直逼长安。唐玄宗慌然无措,带领在朝官员、后宫嫔妃,在数千禁军的护卫下,倾巢出动,弃城而逃。

逃难大军刚在马嵬坡住下,禁军即发生哗变。在首领陈玄礼的示意下,士兵放箭射杀了宰相杨国忠及其族人,并强行要求玄宗下旨,处死杨贵妃。玄宗无奈,只好掩面挥手,让高力士执行。

高力士找来一条帛带,让杨贵妃自了。贵妃屡屡回望玄宗,希冀垂怜,玄宗却无反应。她只好在佛堂前的一棵梨树上,双手颤抖着系好帛带,自缢而亡。死后,她被就地起坟,草草掩埋。

A

杨贵妃本名杨玉环,京畿蒲州人,自幼失去双亲,由叔叔杨玄璬抚养长大。杨玄璬曾做过河南府士曹,因此杨玉环的童年是在河南度过的。

杨玉环聪明美丽,天赋异禀,音律歌舞尤过于人。十六岁时,她被征选入宫,成了唐玄宗第十八个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

李瑁的生母武惠妃,是玄宗最宠爱的后宫佳丽。这年,武惠妃不幸病逝,玄宗悲痛欲绝,寝食难安,性情也变得古怪起来,动不动就对身边的太监和宫女发火,还说要把他们全都赶出宫去。

大太监高力士知道,这一切都是由于武惠妃的缺位造成的。于是,他开始在宫里明察暗访,最终把目标锁定在杨玉环身上。

玄宗一见到杨玉环便两眼放电、手舞足蹈起来。可她毕竟是自己的儿媳呀,这道坎如何能绕开?为了遮人耳目,避免非议,高力士又出谋划策,让杨玉环自己提出出家向道,离开寿王宫。

专为杨玉环修建的道观就在宫内,她以布道为名,常与玄宗相会。玄宗先赐她道号为“太真”,不久即册封她为贵妃,比当年武惠妃更高出一等。为了消除儿子的怨恨,玄宗还特意将大臣韦昭训的女儿赐给李瑁,以示慰藉与补偿。

在中国历史上,帝纳子媳的始作俑者,是臭名昭著的昏君楚平王,他为此付出了国破人亡、被“鞭尸三百”的惨痛代价。不知唐玄宗对此作何感想?

B

杨贵妃一人得道,杨氏一门族人立马跟着“升天”,其三个堂兄杨钊(即杨国忠)、杨铦、杨锜皆得以提拔,由监察御史连蹦带跳,升至右相,权倾朝野;杨铦平步青云,被擢升为鸿胪卿;杨锜不但一步登天当了御史,还迎娶了武惠妃的女儿太华公主;杨国忠的两个儿子杨昢和杨暄,以及杨贵妃的弟弟,都成了唐朝皇室的驸马。

除此以外,玄宗还下令破格为杨贵妃的双亲立庙建祠,并御笔题写碑文,追封其父为太尉、齐国公。贵妃的三个姐姐,则被赐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还特许她们可以自由行走后宫。杨家姐妹恃宠而骄,香车宝马,华丽出镜,粉丝拥堵。难怪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感叹:“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就在杨家人好运连连,志得意满之时,杨贵妃却因一时心绪不佳,乱施小性,两次被送出皇宫,差点引起轩然大波。

一次是公元746年夏天,杨贵妃因故忤逆圣意,被玄宗遣送回娘家。贵妃走后,玄宗茶饭不思,脾气暴躁。高力士熟知帝心,当天夜里用一乘小轿,把贵妃从安里门接回后宫。贵妃伏地认错,玄宗亲扶抚慰,二人和好如初。

四年后,杨贵妃又因任性惹恼皇上,被赶回娘家。在宦官吉温的劝说下,玄宗派张韬光给贵妃送去御膳,表示原宥。贵妃感激涕零,剪下一束青丝明志。从此,二人相敬如宾,再无龃龉。

C

杨国忠与安禄山为了壮大实力,争权夺利,暗使伎俩,水火不容。但他们心里都明白,要想博弈获胜,击垮对方,必须取得皇上的信任与支持,而要得到皇上宠幸,则必须取悦杨贵妃,贵妃站在哪一边,政治天平立马就会向哪一边倾斜。

在这方面,杨国忠自然要比对方优越。他不仅仅是杨贵妃四姐妹的堂兄,更与虢国夫人有市井传闻的暧昧关系。在她们的联袂运作下,杨国忠短短一年内就鸿运当头,兼任了十五个职务,跻身朝廷重臣之列。不久,他又取代李林甫,升任右相,成了炙手可热的首辅大臣。但他却在不知不觉中,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得罪了太子李亨。

为了彻底扳倒安禄山,杨国忠屡屡上书,参劾安禄山拥兵自重,图谋不轨。而玄宗却以为这只是将相失和,并未理会。

安禄山虽然远居燕赵,但眼睛始终盯着朝廷的动向。为了讨得杨贵妃的欢心,他不顾自己年长,而认其为养母。每次入朝,他都是先向杨贵妃请安,然后才拜见皇上。玄宗不解,问其故,他振振有词地说:“我们胡人的习俗,都是先拜母后拜父。”

别看安禄山大腹便便,体重如牛,走路靠人搀扶,骑马中途得换乘马匹,可他跳起胡旋舞来,却灵巧自如,比一般舞者更胜一筹。一次,玄宗调侃问他:“你肚子里都装了些什么东西?”他机警地回答:“只有一颗拥戴陛下的忠心。”

然而事过不久,安禄山便撕下面具,露出了狰狞面目。他借口清君侧讨伐杨国忠,从范阳起兵,攻城掠地,剑指长安。直到这时,玄宗才如梦方醒,知道安禄山真的造反了,可为时已晚。

D

叛军一路呼啸而来,兵临长安城下。玄宗六神无主,仓皇逃向成都,万没想到才行至马嵬坡,在太子李亨的密谋下,即发生了禁军哗变。他知道这一切皆由杨贵妃及杨国忠引起,杨国忠已被士兵射杀,死有余辜;杨贵妃不死,亦难平众怒。面对执剑守在门口的陈玄礼,玄宗别无选择,只能挥泪依奏,与陪侍自己十六年的红颜知己诀别。

安史之乱平息后,垂垂老矣已七十多岁的唐玄宗,仍耐不得寂寞,曾悬赏百万,寻访昔日梅妃的下落。史书记载,梅妃姓江,名采苹,福建莆田人。她长得娇小柔媚,皮肤白晳,面容俏丽,是位典型的江南美女。

高力士出使闽越采办时,发现了风姿绰约、说话像唱歌的江采苹,便把她带回宫中,献给了唐玄宗。玄宗对她一见钟情,龙心大悦。因江采苹最喜欢梅花,玄宗便封她为“梅妃”,并把她住的寝宫,题为“梅亭”。

梅妃受宠不久,杨玉环又被高力士引荐给了玄宗,玄宗喜新厌旧,把梅妃打入了“冷宫”。两位绝代佳人,为了生存相斗,演绎了宫廷屡见不鲜的“只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的悲辛一幕。

安史之乱后,梅妃不知所终。

不过,对于历史上是否真有“梅妃”其人,由于史料阙如,众说纷纭。鲁迅、郑振铎、刘大杰等先生,根据《梅妃传》仅系市井传言,且又谬误连连,因此否认梅妃的真实存在。

E

杨贵妃生前天生丽质,美传天下,万人争睹;死后余韵犹存,疑窦丛生,传闻不断。那么,杨贵妃真的是死于马嵬坡兵变之中吗?

《旧唐书·杨贵妃传》及《唐国史补》《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大致相同,说她求生无望,与玄宗诀别后,“遂缢死于佛堂”。

对于杨贵妃之死的另一种说法是,她不是自缢而死,而是吞金而亡。最相信此说的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他在《马嵬行》里吟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戚族,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无晖。贵人饮金屑,倏忽葬英暮。平生服丹杏,颜色真如故。”

大学者陈寅恪先生并不认同“吞金说”。他认为这只是刘禹锡道听途说的“里中儿”之言,并无史料佐证,不足凭信。

近年,在一本名为《诗海沉帆——杨贵妃马嵬后历史揭谜》的书中,作者又提出了新的观点:杨贵妃马嵬脱难后,流亡荆楚一带。乾元二年七月,唐玄宗于襄阳城外的汉江岛上,曾秘密召见杨贵妃。消息泄露后,引发了当年八月康楚元的叛乱。眼看杨贵妃在国内难以安身,唐玄宗委派日本客卿晁衡,以出使安南都护为由,护送杨贵妃逃亡日本。上元元年三月,晁衡一行登船启程。此事传出,又引起了当年四月襄阳张维谨的叛乱,以及七月的西苑宫变等事件。但是,这一切目前尚缺乏有力证据支持,只能看作一家之言。

F

“自缢”也好,“吞金”也罢,多数人都认为杨贵妃当时确实是死了,就死在马嵬驿的佛堂里。

与此截然不同的,是另一种观点,认为杨贵妃有如天助,幸运逃过一劫。著名红学家俞平伯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为白居易《长恨歌》作注疏称,杨贵妃并未罹难马嵬驿,而是“金蝉脱壳”,流落到了女道士院,后又东渡日本。

日本人向来对中国大唐文化钦慕有加,对杨贵妃的传奇故事亦耳熟能详。在日本山口县大津郡,很早就有一座杨贵妃墓。他们说,是当年杨贵妃的一位贴身侍女“李代桃僵”,才使杨贵妃死里逃生,辗转流落海外,老死东瀛。为掩人耳目,马嵬坡的坟墓里,掩埋的只是杨贵妃的一个香囊而已。真正的杨贵妃,最后躺在日本大津郡的坟墓里。

日本人不仅津津乐道“贵妃东渡”的传说,甚至还有人以此为荣。2002年,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山口百惠,还在公开场合,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