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县域>

马夭村的产业扶贫新路径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5-25

记者 刘 杰 通讯员 曹 飞 张学晋

“那时从来没敢想过,光景能过成这样子,这样有底气、有盼头。”芮城县西陌镇马夭村村民郑增国感慨道。2015年以前,他是一名因灾返贫的贫困户,短短5年时间,借助国家脱贫攻坚东风,他大力发展养殖、花椒、中药材及果树种植,一举实现脱贫摘帽。2018年年底,郑增国享受易地搬迁政策,从旧居搬迁至150余平方米的集镇新单元楼,过上了小康生活。

郑增国的经历,既是一名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战中奋力一搏的故事,也是芮城县畜牧局驻马夭村帮扶工作队通过实施产业扶贫,帮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案例。

坚持党建引领固本强基

马夭村地处西陌镇西北部,毗邻中条山,村下辖13个自然村,共有779户2016口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0户93人,耕地面积7100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4年,该村被评定为全县17个贫困村之一。

2015年8月,芮城县畜牧局结对帮扶马夭村,郝卫军担任马夭村第一书记,陈登峰担任帮扶工作队队长。在初步了解马夭村基本村情后,郝卫军提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全面推进马夭村“三基建设”:投资8万余元,对党员活动室和村委会办公场所进行了全面提升改造;健全完善《“三会一课”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等宣讲题材,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引领全村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出实招、干实活,争做优秀党员;通过建立马夭村党员干部微信群,与在外流动党员沟通联系,发挥在外人脉优势,围绕助力大项目、强经济、强组织、强队伍、强信心开展帮扶工作。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项目

长期以来,交通不便是制约马夭村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为圆群众的“出行梦”,驻村工作队多方奔波,争取45万元专项移民项目资金,2016年7月份动工,工作队成员同工程技术人员一道从夯实路基、水泥配料、硬化收面等,对各环节严格把关,确保道路高标准、高质量如期竣工。2018年,工作队又争取到相关扶贫资金,相继实施改造了村级卫生室、人畜饮水等设施工程,切实把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村基础建设初具规模后,他们又瞄准产业发展项目。通过多方调研考察,驻村工作队结合马夭村地处山区的地理优势,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建设一座年出栏2000头生猪的温氏合作养殖小区为切入点,开展扶贫工作。

方向明确,说干就干。项目筹备期间,工作队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扶贫资金,一方面动员村民自筹资金。2018年7月,猪场正式投入使用,仅此一项,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4.5万元。2019年,工作队又投资70余万元新建猪场,今年4月6日投产,为村集体经济追增收入7.25万元。

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郝卫军将工作方向拓展为精准对户产业。为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郝卫军多次带领村干部深入农户家中座谈,和村民一起算成本、算收益。确定产业项目之后,投资6900元购买3000棵红狮子头花椒苗,并通过畜牧局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同时成立“芮城条芩中药材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种植模式,由合作社牵头,贫困户提供土地,签订三方协议,每亩补助种子300元、化肥145元、机耕及种植55元。64.2亩柴胡两年见收益,亩收入3000元以上。

除了养殖场和中药材,马夭村光伏扶贫项目也在集体收入中占了一席之地。村北边的荒山坡,一端连着光伏二期项目基地,一端连着日渐富裕的马夭村。连绵不绝的光伏板在这里扎下根,太阳一照,村民的荷包就鼓了起来。光伏二期项目占用马夭村3000余亩土地,按照每亩每年400元租金计算,仅此一项,村民年增收12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每年也能多增收20万元。2018年年底,经过层层核查评估,马夭村顺利脱贫。

集体买单引燃创业激情

村集体有了资金,各项产业发展如虎添翼。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2019年,马夭村自陕西韩城购买2万株花椒苗木,向村民免费发放。“不仅限于花椒,村民只要愿意栽植,板蓝、柴胡、黄芩都可以,我们全力配合,并继续按照相关补贴标准,不论多少亩,都由村集体买单。”郝卫军说,“现在的马夭村不同以往,贫困户有养殖意向的,可以入股养殖场,也可以另起炉灶,购买小牛犊,村里每头补贴2000元。今年,村委会对3户贫困家庭提供2万个‘纸+膜’果袋、5方羊粪,提升苹果品质,极大提升了村民的干事创业激情。”

马夭村的产业扶贫路,并非两三个春夏秋冬、几百亩产业基地所能丈量。这边的柴胡刚卖完,那边的花椒“冒出了芽”。“今年3月,我们村启动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涉及田间道路硬化2.4公里,铺设上水管道2.6公里、自流水管道5公里。届时,黄河水引上来,灌溉面积达2500余亩,在减少费用的同时,省时省力,真正滋润到了我们的心窝窝。”村干部王亚业透露,“下一步,村里将成立‘农业服务队’,各种现代化农机具一应俱全,对外平价运营,对内成本价,全力助推村产业发展。”

据统计,5年时间,驻村工作队先后争取资金193.6万元,硬化道路6.65公里,挖建水窖3座,储水量150立方米,争取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资金30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1万元。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