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小针线缝织大产业

——省级非遗传承人唐海卜的奋斗故事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5-12

记者 付 炎 通讯员 曹 飞

提及“唐大妈布艺”,芮城当地几乎是人人皆知。唐海卜,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太太,凭借农家人淳朴善良的劳动本色、锐意进取的顽强毅力和学以致用的创新精神,把芮城本土布艺文化打造成为2016年度山西省非遗文化,也将“唐大妈”这一诚实守信金字招牌撂响古魏大地。

今年77岁的唐海卜耳不聋眼不花,腿脚利索,思维敏捷,谈起布艺加工制作滔滔不绝,提及个人创业奋斗史口角生风。说话间,只见她手中的活儿还不耽误,飞针走线纳得有条不紊。

唐海卜祖籍河南洛阳,自幼随家人逃荒至河对岸的芮城县,落户在南磑镇新南张村,家中兄妹8人,生活十分贫寒。她小学未毕业便辍学回家,12岁开始和母亲学做针线活,14岁加入共青团,20岁担任村生产队事务长。改革开放后,她“巾帼不让须眉”,承包了40亩地,年年当模范、拿奖状。1983年,她进军县城,重操裁缝旧业,以精湛的技艺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迅速赢得市场同行及客户的一致好评。

2013年,芮城县书画街落成。为助推当地经济发展,芮城县委、县政府对全县商户免除3年房租。唐海卜抓住时机,顺势而为,租赁了面积达200平方米的4间商铺,注册成立“唐大妈婴幼儿服饰研究所”。在芮城县妇联的支持鼓励下,她又在2016年拓宽经营范围,在单一的婴幼儿被褥、服饰加工销售基础上,增加了技能培训业务,兼顾香囊品种开发及制作技术指导等。

在服装被褥加工方面,唐海卜严把三道关口。首先是布料,在制作婴幼儿贴身衣物和铺盖被褥时,她严格挑选透气性好、保温吸汗的棉纱作为最外层布料。其次是棉花,挑选以品质最优的新疆棉为内衬。再次是做工精细,经她手工缝出的针脚密实均匀,几乎挑不出瑕疵。唐海卜还有个绝活儿,就是做衣裳不用尺量用手卡,做出的衣物合身舒适,分厘不差。

闲不住的唐海卜在缝制服装期间,凭借40余年的做工经验,充分利用所学特长,将剩余布料加工为香囊,端午前后在街边摆摊售卖。她在继承制作传统香囊的同时又不拘于传统,大胆进行创新,先后创作出十余种艺术品——“心心相印”“金元宝”和钱袋挂件等。2012年,她在去西安购货的途中,到华阴市了解了沉香劈山救母的神话故事,回来后便琢磨探索将香囊做成“宝莲灯”样式,随后又将做好的香囊拉到华阴售卖,两天时间就迅速售罄,并在当地拿到了一批订单。2016年,她制作的香囊有了新名字——“祥包”,并成功获评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唐海卜说,每年经她手加工售出的各类被褥服饰有千余件,“祥包”大约有2万个,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等国内各大城市,国外远销至日本、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产品根本不愁销路,甚至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但是有名气、有品牌、有市场,就是没有足够多的加工制作人手。为赶制订单,今年3月,在疫情防控等级降为三级响应后,唐海卜还独自专程去了一趟西安进货。

“布艺加工不需要多大体力,只要手工利索,坐在家里就能把活干了,把钱挣了。”唐海卜告诉记者,为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至今,她在芮城县妇联的协助下,已经先后组织培训了布艺加工学员460余名。在指导教学过程中,她优先安排照顾贫困户和残疾学员。“现在研究所共有成员36人,都是附近村子里的留守妇女。有些成员因身体原因行动不方便,为了能照顾她们,我平时上门负责两件事,一是送服饰加工原材料,二是取成品时严把质量关。她们只需要待在家里利用农闲时节赶制订单,一年能收入1.5万元左右。通过所学技能赚了钱,他们高兴,我也高兴。”

2019年,唐海卜入选《山西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成为一名省级非遗传承人。

奋斗者永远是年轻。唐海卜说,趁着自己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都还可以,想把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尽最大能力培训更多学员,在引领群众共同增收致富的同时,把芮城本土非遗文化发扬光大,将芮城布艺加工品牌进一步打响。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