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4-20
孟子为梁惠王富国强兵开具“药方”,实为以“仁”为导向,充分借鉴魏文侯时期典型做法,在当时内外交困的局势下,并非绝无施行的可能,因梁惠王未解其中真意,认为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孟子所谈论“仁义”“仁政”,根本落脚在民本,而作为统治阶层,与民共情、体会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道理,则是改变暴政而回归人道的根本所在。孟子以“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以刃与政,有以异乎?”两连问,引导梁惠王思考如何为民父母的问题,按常理推断人们对“兽相食”的事情都会自然而然产生厌恶之感,更何况“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简直是“率兽而食人”的恶行,以此鞭策点醒君王若使民众活活饿死则是最大的罪责。
换句话说,“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则自然能使民众“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认为君王不应高高在上、作威作福,而要通达人情,从解决民生问题入手,积极引导百姓按照“仁”的标准去修习,国家上下便会政通人和,民众能够自觉归附和认同,并心甘情愿为保卫这样和谐美好的生存环境而去尽心尽力付出,更不用说满足梁惠王因失地辱国而“比死者壹洒之”的心愿了。孟子借此作为以有道伐无道“仁者无敌”的根本支撑,反映了赢取民心作为富国强兵根本支撑的这样一种不争的事实。
事实上,魏文侯时期以武力开拓疆域的同时,还尤其注意经济建设,如打破建立在血亲宗法制度上的世袭制,施行“食有劳而禄有功”,依据能力和功劳选用官吏,从而激发整个国家安全发展的活力;再如,任用西门豹治理原本贫瘠的邺地,借助打击祭祀河神的迷信活动,惩戒了地方恶霸势力,教育了广大民众,后引漳水并开凿12条水渠灌溉出大批良田,“寓兵于农、藏粮于民”,迅速使邺城民富兵强,成为魏国东北重镇。正是这些以发展民生为目的的举措,使魏国民间力量积蓄起来,民强而国富,由此奠定了魏国百年基业。(《学习时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