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4-14
礼,繁体作禮,古作豐,甲骨文字形像是两玉盛于容器中,表示敬事神灵以祈求福祐,后来加“示”旁,分化出“禮”字。《说文解字》解释为:“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的本义即为举行仪礼,祭神求福。在古代汉语中,礼与履互训,礼引申为守礼、礼敬等含义,便与此有关系。《说文解字》中说:“履,足所依也。”履是人们行走所必备者。实际上礼也一样,是人们行走人生之路所应践履者,正如孔子所言:“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
让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解字》解释为:“让,相责让。从言,襄声。”可知,让的本义是责备。那么,它是如何演变为礼让、辞让这一含义的呢?让,繁体字写作讓,在古代汉语中,攘和讓是古今字,让的辞让之义即是由攘的本义演变而来。《说文解字》说:“攘,推也,谓推手使前拱揖之容也。”攘本义即为推让、辞让,由于讓(让)是攘的今字,所以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攘的含义。慢慢地,让的本义较少使用,而谦让、辞让、礼让的含义变得更为常见。
实际上,将礼与让联系在一起,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左传·襄公十三年》中有“让,礼之主也”“卑让,礼之宗也”等记载,孟子也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在先秦儒家看来,“让”为“礼”之本质,遂将二者合称。“礼让”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里仁》,“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意思是说: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吗?难道这有什么困难吗?如果不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又怎么能实行礼制呢?此章孔子明确提出治国者必须礼让,礼让是修身的具体途径,是君子道德的体现形式,统治者能否以礼让修身,小则关乎个人道德修养,大则关乎天下治乱兴衰。(《中国纪检监察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