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新生活,“绣”出来

万荣县光华乡乔村扶贫干部创新方式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裴旭薇时间:2020-03-20


3月10日上午,妇女们在乔村巧娘手工生活馆做手工活。 裴旭薇 摄

近日,随着全市各行各业陆续复工复产,万荣县光华乡乔村的巧娘手工生活馆也迎来了新年的首批“订单”——制作儿童老虎斗篷上老虎的眉毛和嘴巴。接到开工的消息,乔村的“巧娘”们都迫不及待地前来领活儿,利用闲暇时间做手工活创收。

乔村巧娘手工生活馆是万荣县工信局支持创办的一个精准脱贫帮扶项目,2019年11月建成开馆。作为乔村的定点帮扶单位,万荣县工信局对接了万荣县鑫昌达手工制品有限公司,从乔村实际出发,组织村里的妇女进行手工技能培训,通过代加工童鞋、童装、荷包等手工艺品来促进脱贫增收。截至目前,手工生活馆共吸纳该村闲散妇女劳力和半劳力30多人,周边村20余人,其中贫困户26人,预计人均年增收6000元,实现了扶贫又扶志、就业不出村、家务不影响的多赢目标。

同时,帮扶工作队还致力将手工生活馆打造成一个集手工创造和工艺传承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平台,打造“乔村巧娘”这一品牌,为乔村妇女铺就一条脱贫致富路。

从“输血”到“造血”

村民收入增加了

乔村巧娘手工生活馆里,陈列着虎头鞋、布老虎枕、老虎斗篷、儿童民俗服饰、荷包等做工精美的民俗产品,一眼望去,浓浓的“中国风”扑面而来。手工生活馆的一角,展示着传统的纺线机、梭子、活箧等老物件。这个40余平方米的手工生活馆同时还是乔村妇女做手工活的工作区。每次订单下来后,大家都会在这里领取需要的材料,并探讨交流技术,掌握手工活的标准和要求以后,再把材料拿回家抽空做。

“都是些相对简单的手工活儿,对我们这个年纪的农村妇女来说,那可真是‘老本行’,一看就会!”今年65岁的手工生活馆负责人李建淑言语中透露着自信。

“斗篷上的老虎眉毛做一对能挣2毛钱,我平均一天能做40多对儿,挣上十来块钱就够自己花了。”3月10日,在手工生活馆,53岁的薛芳莲熟练地穿针引线,不到5分钟的时间,一只漂亮而精致的老虎眉毛就在她手上完成了。她手边的袋子里,10对眉毛凑成一把,整齐地扎在一起,就等着一起做完后交工了。“年轻的时候常做针线活,也经常自己做衣服、鞋子给家人穿,后来就不流行穿自己做的了,真没想到,现在的手工产品又能这么受欢迎。”薛芳莲告诉记者,年前农活少时,她一天下来能赚20块钱。

和薛芳莲一起做手工活的,还有69岁的廉玲珍。廉玲珍患有腿疾,干不了活,家里生活困难,是乔村的贫困户,各项政策补贴和儿子每月给的300元零花钱是她全部的生活来源。而自从做手工活挣钱后,她已经3个月没要儿子的钱了。“孩子在外面打工也不容易,我自己挣钱自己花,减轻孩子的负担,而且这个活不用风吹日晒,每个月挣四五百元,对身体没有什么损害,孩子在外打工也放心。”

据悉,目前,乔村巧娘手工生活馆的妇女主要进行荷包、童装、童鞋、挂件等十多种产品的代加工,由于开馆时间不长,妇女主要生产这些产品的“零部件”,完工后由帮扶工作队统一向企业交货,实行计件结算。同时,该县工信局帮扶工作队以工作队名义担保,免押金从生产企业领取代加工的货品材料,交由乔村巧娘带头人发放、分配加工并负责初验,帮扶工作队和生产企业结算后将工资发放给妇女。

“目前,手工生活馆的妇女人均月收入500元,预计年收入6000元,远远超过山西省4000元的扶贫标准指导线。下一步,随着大家对产品越来越熟悉,技术也不断提升,收入应该还会有所增加。”该县工信局党组成员、乔村第一书记王鹏举告诉记者。

从打麻将到比拼技能

村风更文明了

乔村共有253户1100多口人,40%的村民外出务工,留下来的多是儿童和年龄较大的老人。去年5月,该村争取到万荣县美丽乡村项目,对村里的巷道进行硬化,并解决了污水排放问题。该县工信局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投资20万元修建了乔村新时代广场,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村民在农活之余几乎没有什么精神文化生活,用村民的话说就是,“吃了喝了,没事干就打麻将。”

对此,在手工生活馆成立之初,该县工信局帮扶工作队反复做妇女的思想工作,将村里能干活的闲散妇女,特别是贫困户和边缘贫困户妇女都组织起来。“一方面激发贫困村民脱贫的内生动力,让她们破除‘等靠要’的思想,另一方面让村里的闲散妇女有事干、有钱挣,彻底改掉打麻将的习惯。”王鹏举说,一开始,妇女们对这个项目不了解,做的手工活不符合企业要求的标准,存在产量少、返工多等情况,一个人一天下来挣不了几块钱,很多人打了退堂鼓。

为了提升妇女的参与积极性,帮扶工作队一边组织妇女到生产企业参观学习,让她们看到手工产品的市场前景,一边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村里开展技能培训,让每个妇女都能发挥优势,找到契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的“活儿”。一个月下来,收入从每天的两三元钱增长到二三十元钱,妇女们尝到了甜头,这支队伍也逐渐壮大起来,周边几个村的一些妇女也闻讯前来报名参加。

从没事就游门谝闲、打麻将,到聚在一起交流探讨手工技术、互相比拼,乔村妇女日常生活画风的转变让这个小村庄多了一些生机。“做手工活后不像以前那样无聊了,大家聚在一起干活,有说有笑,心情也更好了!”李建淑告诉记者,现在,只要加工材料一回来,大家就都迫不及待地来“抢”活,做家务、干农活之余,就戴上花镜做会儿手工,见面聊天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是比较谁做得多、做得好。

“家庭矛盾、婆媳矛盾也少了,村风更文明了,村民关系也更和谐了,大家的生活有了新目标、新追求。”王鹏举告诉记者,当初,工作队打算给这个项目起名叫“扶贫车间”,后来经过反复考虑后,决定叫“手工生活馆”,目的就是希望乔村的妇女能从此开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从输出产品到输出生活

未来更有盼头了

乔村手工生活馆成立以来,扶贫工作队从拉材料、送货、培训等方面为村民提供全方位的“保姆式”服务,在项目的管理上探索形成科学的长效机制。

“扶上马、送一程”,扶贫工作队的精准帮扶也让乔村成了全县为数不多可持续的代加工点。帮扶工作队没有任何报酬真帮实扶、为群众谋利益的做法取得了全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疫情过后,扶贫工作队打算在村里举办一次手工技能竞赛活动,通过物质和精神奖励,进一步提升妇女们的积极性。

“纯手工的产品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工业化时代显得更有温度,更寄托着爱和希望。”王鹏举比较看好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前景。长远来看,他还希望能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种类,从代加工到自产自销,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手工产品加工队伍中,让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和创新,在光华乡打造手工艺品加工基地,做大“乔村巧娘”这一品牌。

王鹏举告诉记者,今年,扶贫工作队打算邀请直播团队和“网红”来乔村进行短视频拍摄和直播,将农村淳朴的生活进行整合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出去,这也是他构想的乔村“扶贫3.0”计划的第一步。所谓的“扶贫3.0”是相比较第一代的农副产品输出、第二代的劳务输出而言的。在他看来,如今,正值短视频和直播的风口,通过输出农村生活来赚取流量收入,并增加农产品和手工产品的销售收入,对农民而言几乎是就地取材。

未来,王鹏举还计划通过组织电商培训,让村民掌握短视频的拍摄方法和技巧,这样,村民就能随时随地拍摄农村生活,展现乔村手艺精湛的婆婆和心灵手巧的媳妇们一针一线缝制手工产品的生活状态,提升“乔村巧娘”的品牌知名度。

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乔村巧娘手工生活馆对乔村而言就是新奋斗的起点,这个刚刚成长起来的项目在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扶贫工作队相信,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他们和乔村的村民们都期待着“乔村巧娘”的成长和奋进。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