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生活之变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19-10-22

□记者 解世忠 张建群 薛丽娟

艺术的本质就是生活的表达。

书法中的点横竖撇捺钩折,舞蹈中的旋转进退跺蹦跳,描绘的就是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看似轻描淡写,却也道尽生活百态,热烈、平淡、痛苦、喜悦。

前来墨铎堂孜孜求学的人,在文化与艺术的世界中一笔一划书写着自己的人生。学习让他们化蛹成蝶,在精神世界中张开了双翼。

快节奏里“慢”下来

宋文强是墨铎堂中年龄较小的90后,他2016年考入运城一家职业技术学院后,便在朋友的带领下走进了墨铎堂。

在墨铎堂近四年的学习,让他从仇官有老师那里悟得了书法真谛。写得一手好字的他,也在墨铎堂找到了生活和奋斗的方向。今年毕业后,他毅然北上,如今供职于北京一家平面设计公司。身居闹市,耳聪目明,他以文化为引领,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风景。

南健民是一位企业家,也是墨铎堂中为数不多、有一定书法基础的学员。

过去的南健民,为了创业,白天黑夜连轴转,忙得脚不沾地。那时的生活,起早贪黑,奔波劳碌。精神世界的幸福、愉悦,对他而言是一种奢侈。走进墨铎堂后,他找到了自己追求多年而不得的“慢”生活。

在仇老师纵横捭阖的讲解中,南健民步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缔造的高光世界。《祭侄文稿》《正气歌》让南健民开始思考,一个人活着,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是为了个人或家庭的安逸,还是要胸怀一个族群、家国的使命?

在思考的过程中,他工作与生活的节奏慢下来了。这个慢下来,是艺术上的,更是生活上的。这个过程,他足足用了两年时间。自从能够一笔一划、不急不躁写字,他的性格变化也特别大。面对笔墨纸砚,他可以很快让自己安静下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南健民忽然明白,他应该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公司里的几十名员工,在冬季时完全可以放假。但他决定将大家组织起来带薪学习,他要带领自己的团队一起前行。

没有人会想到,墨铎堂传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像冬天里的一簇小火苗,悄悄温暖着这个城市的许多人,如南健民的员工、乔霞的同事,以及许多热爱文化的人。

人生字典无“放弃”

郑耀文是运城市画家,可能大家想不到,他也是墨铎堂的学员。

郑耀文走进墨铎堂后,感慨自己走进了一个文化新世界。以书法为载体,仇老师为大家打开了一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户。光耀历史天空的人文精神,指引华夏民族几千年的道德智慧,在精神世界高蹈的书法艺术,让郑耀文甘之如饴。

“人生字典无‘放弃’”对郑耀文来说,是从不放弃学习。开卷有益,听书有益,有了学习力才有创造力和前进的动力。艺无止境,他的画作才能更上一层楼,步入更新的境界。

与郑耀文一样认同“人生字典无‘放弃’”的,是在运城一家金融单位工作的年轻人张蕊。这半年来,她的生活可以说是极度艰难。

今年3月,张蕊的父亲因癌症住院,她在单位、医院、家之间来回奔波。直到6月中旬父亲出院,这100多天,她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来回煎熬。这种无法平衡的烦躁,一直压迫着她,每天晚上回到家,基本都是10点后。孩子睡了,家人也准备休息,无法释放的情绪折磨得她心力交瘁。

墨铎堂要举办师生书法展览,她说“不用考虑我”,自己学书法的时间太短,何况还荒废了半年。但是仇老师说,一个都不能少。他不想放弃这个学生。

面对老师对自己的这份厚爱和重视,张蕊心中有愧,但是她知道,自己的书法得捡起来了。不能再为没有时间找任何借口,张蕊决定每天晚上抽出时间练习字,一直写到晚上12点。中午没时间做饭,她就叫上一份外卖,然后继续加紧练习书法。完成作业后,仅仅眯上十分钟,张蕊又去上班。

仇老师让她专写《兰亭集序》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看着毛笔在自己的挥舞间,一个个字显现出来,张蕊忽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多日积攒的负面情绪一扫而空。

她说:“在我的心中,仇老师不单是老师的角色,还是我生活的导师。墨铎堂更像一个心灵港湾,给了我很多信心。”

“能走得远的,永远都是真善美。永远不要放弃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是仇老师告诉张蕊的一句话。她11岁的儿子正在国学班学习,她希望自己的坚持能给儿子一种引领。

“我的作品或许不够好,但是我想把我的态度传递给儿子。作出榜样,不言放弃,给孩子树立人生榜样。”

放弃不难,但坚持一定很酷。张蕊对儿子说:“妈妈和你一起坚持,一起努力。自己不放弃,别人才能不放弃你。”

没有人知道,在我们这座城市,有一个孩子,因为妈妈的文化追求,感受到了坚持的力量,茁壮成长。

找回人生“静柔美”

闻喜县书协副主席程兆青也是墨铎堂的学员。

他是一名书法家,也是一名企业家。走进墨铎堂之后,他感动于课堂上丰富的文化滋养,感悟到精神世界的愉悦与收获,毅然将自己的企业交给孩子去打理,自己则一心一意投入到文化学习中。

作为一名县级书协副主席,他想从学习中找回人生的安静、温柔和美好,然后把这一切能够滋养灵魂的文化养分,回去带给县里更多的书法爱好者。

与程兆青一样信奉生活静美的还有学员董海霞。

海霞身材高挑,气质不凡。她告诉记者,“那次,孩子学校开家长会,老师读了一段诗词,问家长知道是谁写的”。董海霞脱口而出:李清照的《一剪梅》。那一刻,收获了许多家长朋友惊艳的眼神,“连儿子看我的目光都不一样了。他以我为荣的小表情,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她是在朋友宋红霞的带领下走进墨铎堂的,也是在这里读到了李清照的《一剪梅》。

墨铎堂里最吸引她的是古典诗词,那些优美的诗句深深地吸引着她。通过老师的讲解,知道了这些诗词背后的故事,再拿起笔书写这些美妙故事的时候,董海霞发现,世界静下来了……

她静静地站在桌前写字时,孩子在一旁写着自己的作业。在孩子眼中,一旁默默陪伴着他的妈妈,越来越温柔、美丽。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悄悄地,两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变化。

没有人知道,在我们这座城市,有一个年轻的妈妈,因为对文化生活的追求,而变得更加优雅美丽,像一道风景装点了城市的街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