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09-23
本报讯(记者 范 娜 通讯员 陈建中)“我家地里种了很多豆角和大蒜,除了自己吃,还略有富裕。运城农职院驻村帮扶队员每周末回城,都会帮我们卖上几十斤农产品给学校老师。一个月下来,能帮我家收入七百多块钱,非常感谢他们的贴心帮助。”9月20日,看到满载农产品的帮扶队员即将回城,垣曲县古城镇上圢坂村村民高平文高兴地说。
上圢坂村距古城镇15公里,全村共7个居民组,324户、98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8户、341人。村有耕地面积1200余亩,其中水浇地仅560余亩。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再加上村民“跟风式”种养、村子距集镇较远等原因,造成农产品滞销,丰产不丰收。如何让滞销农产品充盈老百姓的钱袋子?2015年,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驻村帮扶以来,不断创新扶贫方式,搭建帮扶连心桥。
为及时把滞销农产品推出去,帮扶工作队集思广益,探索出了多种消费扶贫新举措。保留传统消费宣传模式,在工作群里进行宣传、推介;把农产品挂在网上,并配以真实农产品图片和文字说明,让真正的农家特产区别于市场上良莠不齐的农产品;对教职工的消费扶贫进行登记,宣传他们的爱心,激励他们把爱心扶贫内化为行动自觉;架起爱心桥,让农产品搭上顺风车,每周五工作队返家时,都会把教职工选好的农产品免费送到他们手上。此举充盈了老百姓的钱袋子,充实了教职工的“菜篮子”。
在消费扶贫活动开展中,帮扶工作队非常注重消费扶贫的精准性,以消费扶真贫,脱真困。由于滞销农产品往往同时上市,如何把有限的消费资金用在刀刃上,帮扶工作队在收集农产品时,会用心甄别不同贫困户的真实家底,把贫困预警户作为消费帮扶的主力军,通过消费扶贫提升贫困预警户的信心,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