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三个记者的花椒梦

来源:发布者:杨惠生时间:2019-09-18

苏龙生,曾是山东一家省级网络媒体的记者。半年前,他与两个同是1988年出生的同行离开新闻行业,成立了1988工作室,转战电商,创立“好物:三个记者的花椒”品牌,用家乡本土特产,展示他一个人的情怀,和三个人的梦想。

他们三个人,从大学就在一起,又一起走入新媒体,共同用严谨、求实、拚命干的作风与劲头,在业界崭露头角。年龄最小的苏龙生是芮城县大王镇大王村人,老家北依花红叶绿的中条山,华山和秦岭就在视野之内,滔滔黄河奔流而过。

这里很美,却并不富饶,到处可见的红土深壑仿佛诉说着千百年来人与自然的抗争。这里盛产大红袍花椒,因土壤肥沃、日照充足、四季分明,产出的花椒个大肉厚、色泽鲜艳、味道纯正、品质极好。特别是太阳暴晒5、6个小时、自然开口的花椒,更是惹人喜爱!

在山东几年,苏龙生无数次跟人介绍老家的山水和花椒,渴望让老家的花椒走出大山,让老家的百姓脱贫致富。从小在花椒地里长大的他,对花椒有着特殊的情感。每年农历7月到9月,是花椒成熟的季节,正好赶上暑假,也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父母天不亮就出门,在椒田一待就是一天。待睡到自然醒,孩子们便挨家挨户叫上朋友,到地头支起几口大锅,生火做饭,做好后勤保障,这是农村孩子自小就得掌握的技能。田间饭食简单,一个锅里熬粥,一个锅里炒菜。干椒枝生火,菜籽油烧热,再从枝头摘两把鲜花椒扔到锅中,“滋啦”作响中,香味瞬间就出来了。就着这样的饭菜,他的父母一顿能吃好几个馒头。

花椒的记忆,根深蒂固。小苏终于下定决心,与曾经的同事小郭和小孔联手,从事电商,力推“三个记者的花椒”。

在这之前,他们一块去了小苏的老家,爬山涉水,走过那片干渴的土地。烈日下,高原上,一棵棵花椒树坚定地生长着,它们是这方土地的主人。

“三个记者的花椒”,是一个晋南青年的情怀,更是一群晋南农民的希望。在晋南,你能看到人与自然斗争的深痕浅迹,也能看到老天的大方馈赠。

枝头上点点红色的花椒,不就是老天的馈赠吗?无污染、气候适宜,却长期鲜有人知。

传统的市场渠道,花椒从离开枝头,到进入消费者的厨房,大概要经历四五个环节,每一环都增加成本,更有无良商家为了利益掺加杂物,降低花椒质量。

如果能打造一条渠道,缩减上市流程,让花椒从田地直接进入厨房,既能让故乡亲人多获利,又让消费者更实惠,这不是很有意义吗?

7月,他们三人回到芮城老家,深入100多户椒农家中,实地调研花椒的种植、市场等情况。做产品,哥仨秉承做新闻行业的严谨和真实,严把质量关。现在市面上的大多数花椒,都是烘干出来的。花椒经高温烘烤,表面油囊容易破裂,香气散发,颜色发暗,影响品质。如果温度把控不准,容易造成花椒开口率低,花椒籽含量高。更有黑心商贩,为了多称重,烘干过程掺上杂物,大大影响口感。

好椒靠晒。选个大晴天,将花椒轻轻摊撒在空地上,摊晒厚度2厘米左右,厚薄均匀,不能起堆,一般曝晒5~6小时花椒开裂。待花椒完全爆开后,用竹棍或连枷轻轻拍打,使椒籽、果梗、果皮分离,再用筛子把三者分开,即可得到色泽鲜红、品质优良的花椒。

他们坚持回归传统、坚持晾晒,不倒手、不掺假、不糊弄,做原汁原味的好花椒原则,用的花椒都是父母乡亲亲手或雇人从枝头采摘、经过自然晾晒来的,开口率在95%以上,颗颗精华,粒粒醇香。

这一次,三个青年要让“互联网+”亲近大山,让优质的花椒走出大山,走进您的厨房。

三个记者的花椒,请您收下。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