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说说“祁”字

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08-14

说起“祁”字,我们就要说说祁连山脉。祁连山脉因位于河西走廊之南,历史上曾叫南山,还有雪山、白山等别称。打开地图,你会发现祁连山脉被干旱区包围着,它的北边有戈壁和沙漠,南边是柴达木盆地,西边是库姆塔格沙漠,东边是黄土高原。如果没有祁连山脉,内蒙古高原的沙漠就会和柴达木盆地的荒漠连成一片,直逼青藏高原,那也就不会有河西走廊和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丝绸之路了。

河西走廊自古就是西北地区的交通要道,同时也是昔日的古战场。这一点,从诗人们的边塞诗中就有体现,我们不妨简单罗列一下,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等,无论是诗人,还是诗中描写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英雄气概和豪迈情怀。

祁连山脉山连山、岭连岭,望不到头。在两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所经历的险阻,难以想象。杜甫曾在《秦州杂诗》中写道:“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寻源使”指的就是张骞。张骞一生两次出使西域,寻求通往西域各国的路,尽管屡屡受挫,历经苦难,但他矢志不渝,为汉朝开拓通往西域的道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更是为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设立西域都护府,自此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人们对张骞的了解,多是知道他乃“凿空西域”第一人,但很少有人知道,张骞出使西域时还有另一个重要使命:寻找黄河的源头。黄河,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有着崇高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早在先秦典籍中就有“河出昆仑”的说法,但昆仑山在何处却众说纷纭。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认为当时已经具备了寻找黄河源头的条件,因此,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寻找黄河源头。张骞也由此有了“寻源使”的美称。虽然在今天看来,“河出昆仑”的说法并不准确,但它却是千百年来西域与中原的情感纽带。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让我们把时光拉回到1949年9月的祁连山。为了解放新疆,王震将军带领战士们踏上了翻越祁连山脉的征途,这次与祁连山的邂逅,对于解放新疆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高海拔的祁连山脉,白雪皑皑,战士们穿的是单衣单裤,加之遇上暴风雪的袭击,行动异常困难,但战士们冒着严寒奋勇前进。王震将军站在山上,转过头看向身后的战士们,心中感慨万分,他说:“乌云把祁连山都遮住了,遥远的草原无边无际,我们翻过这座风雪祁连山,就可以胜利地向新疆前进了!”对于王震将军和他带领的战士们来说,如果第一次长征是爬雪山、过草地;第二次长征是三五九旅南下、北返、中原突围,那这次进疆就应当是他们的第三次长征,可以说,战士们是用双脚丈量了河西走廊到新疆的距离。

祁,会意字,本意为告知城邑,以示国广城多,引申为“宽广而众多”。兵团人就如“祁”字一样,不断壮大,众志成城。广大官兵不远万里奔赴边疆,集体转业,拉出了“军垦第一犁”。随后,兵团敞开胸襟,广纳五湖四海的人才,两万多名山东女兵、八千多名湖南女兵先后进疆,五万多名河南支青、十万余名上海支青紧随其后,他们千里迢迢来到西北,在火红年代燃烧青春,奉献生命,从此扎根天山南北。

此后,全国各地大批优秀青壮年、复转军人、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加入兵团行列,投身新疆建设。他们以屯垦戍边为使命,遵循“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天山南北的戈壁荒漠和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用双手把戈壁变成了花园、荒漠变成了绿洲,建成了一个个农牧团场。

万顷良田棉花似雪,稻菽翻起千重浪,创造了边疆处处似江南的人间奇迹,还逐步建立起涵盖食品加工、轻工纺织、钢铁、煤炭、建材、电力、化工、机械等门类的工业体系,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建立的边境团场带,对于稳定边疆、维护国家边防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力改善了国家西北边防的战略态势。在这些风华正茂、满怀豪情壮别故乡的军垦开拓者们的精神鼓舞下,一代代兵团人艰苦奋斗、努力开拓,凝聚起发挥兵团特殊作用的强大力量,书写了共和国历史上不朽的屯垦戍边史。艰苦的岁月已经过去,但兵团人的精神,在亘古大地上还将永远闪耀璀璨的光辉。

(《生活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