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母亲的针线蒲篮

来源:发布者:乔生林时间:2019-06-20

老母亲的针线蒲篮虽然并不十分起眼,周身脱漆的柳条显出它的古朴,让人略感心酸,但它却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它伴随了母亲大半辈子,直到母亲九十九岁去世,仍然在母亲床头放着。看到蒲篮里剪刀、顶针、线轱辘、线板、锥子这些母亲生前常用之物,老母亲生前辛劳的身影历历浮现眼前。

母亲1920年出生在一个姐弟六人的贫苦家庭,外祖母早逝,母亲挑起长姐为母的责任重担。十八岁,她和父亲成亲,嫁到姚村。既要照料婆家又要顾及娘家,两大家子上下十几口人,蒸馍做饭、下地干农活,这份重担压在母亲柔弱的肩头。

与其说母亲勤劳,倒不如说是生活所迫。母亲从小纺花、织布、裁衣、缝裤、纳鞋底、做袜子、绱鞋,样样精通。这家老人想要双脊条棉鞋、那家小娃满月要做老虎鞋,母亲这个做完又给那个做。那时候,亲戚朋友家中男婚女嫁,置备嫁妆,刺绣扎花,要找裁缝把式,都会邀请母亲前去帮忙。母亲从不推辞,尽自己所能,一针一线施展本领和身手。舅舅曾夸母亲说:“姐!你一辈子给大伙做的鞋袜能装满一大车,你的手指头多亏是肉长的,要是铁的都能磨细了。”

母亲不怕吃苦,也不怕吃亏,好吃的、好穿的总是先给别人,就连自己的嫁妆衣物都给弟妹做了添奁。母亲常说自己是打小没奶胎里穷,人穷志不能穷。母亲教我们做人,第一要勤奋,不能好吃懒做怕动弹。第二要识业,更要爱惜财物。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棉花票,母亲精打细算,我们姊妹五人只有过年时,才会穿上一身新衣服。

平日里小弟小妹都穿哥姐穿过后回改下的衣服,经母亲巧手细缝,外行人根本看不出破绽。在那缺米少面的日子里,母亲教育我们:家住河边要惜水,百颗麦子不成面,浪费粮食、糟蹋物品要遭天谴。这些教诲既是母亲的人生感悟,也是给我们后人的警示和启迪。

母亲的针线蒲篮如今仍然放在老人家生前住过的老屋,它是母亲给我们留下的念想。母亲留下这些针头线脑并非值钱财物,可她留给我们的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没有理由忘记和抛弃。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