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1-26
精神如炬,照亮前行之路;文明似水,润泽百姓心田。
近年来,夏县始终把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贯穿始终,紧扣“一城两区三门户”目标和思路,围绕创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区和打造文商融合旅游热点门户,深入实施“艺匠归乡 文润桑梓”文艺助力精神文明建设行动,让文化既成为涵养文明乡风的“清泉”,又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引擎”,让千年古县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生。
“引匠+护匠”
唤醒乡土文化基因
“以前村里想开展文化活动,连个懂编排的人都没有,现在专业老师直接送上门。”水头镇东张村村委会主任刘启来的话道出了许多乡村的心声。为破解基层文化人才短缺难题,夏县以“一村一人一馆”建设为抓手,构建起精准高效的艺匠引进机制,让专业文化力量扎根乡土。
夏县文旅局、文联联合梳理出涵盖书画、工美、曲艺等领域的“艺匠资源库”,组建了一支文化特派员队伍,这支队伍中既有省级非遗大漆螺钿八宝葫芦代表性传承人裴唐宇这样的资深匠人,也有返乡创业的年轻艺术人才。同时,通过村民座谈、线上问卷等方式,建立乡村文化需求清单,明确各村在活动策划、技艺培训、阵地打造等方面的具体需求。
夏县还将“艺匠归乡 文润桑梓”行动与乡村、学校的社团活动结合起来,打造“村(社区、学校)点单、协会派单、艺匠接单”的模式,首批32名艺匠精准对接35个村(社区、学校),实现了“群众缺什么、艺匠教什么”的精准供给。
“能在家乡传承大漆技艺,比什么都开心。”裴唐宇说,秉承“以葫芦为载体,传文化之精髓”的发展理念,通过“非遗+景区”“非遗+高校”“非遗+乡村”等多元模式,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同步提升。如今,裴唐宇每周都组织开展非遗工坊授课,手把手教村民掌握挑葫芦、上漆、打磨等近20道工序,已培育出10余名本土爱好者。
“要靠制度让文化服务留得住、能长效。”夏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炜博表示,为保障“艺匠归乡 文润桑梓”行动落地见效,夏县出台专项实施方案,构建起“三维保障体系”,为艺匠扎根乡村保驾护航。
在政策支持上,将艺匠服务纳入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工作,县财政局投入资金,用于活动开展、材料采购和阵地维护,对带动村民就业、参与乡村建设和文明新风倡导方面成效显著的艺匠项目给予最高1万元补助。
在职责规范上,明确艺匠“四大任务”:每月开展1次公益培训,每季度策划1场特色活动,每年培育1名至3名本土骨干,参与打造1个乡村文化地标。
在激励机制上,定期组织工作观摩与座谈交流,将表现突出的艺匠推选为“夏都文化能人”,其作品优先纳入县域文化展览,让艺匠的付出得到认可、价值得到彰显。
制度护航下,艺匠们的积极性得到充分释放。知名画家张春晖2022年回到家乡,将自家的房子改建成夏风堂美术馆,不仅免费向社会开放,还不定期举办书画鉴赏等公益活动,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特色典型,被群众称为“百姓艺术之家”。
“专业+群众”
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在实施“艺匠归乡 文润桑梓”行动中,夏县各村(社区)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发展路径,让文化服务从“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彻底激活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
城北社区打造“场地保障+专业教学+活动孵化”服务链条,由社区提供固定场地与基础设备,夏县音乐舞蹈家协会主席秦红运将工作室设在社区,通过“趣味口诀识谱”“手把手纠正发声”的通俗教法,从每周常态化授课到组建合唱团参赛,形成了“听课者变文化明星”的生动实践。“有专业老师定期培训,不仅业余生活充实,还能登上大舞台,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合唱团团长吴水翠的感慨,道出了成员们的心声。
合唱团排练结束后,大家还会自发开展“课后小聚”,分享生活趣事、交流排练心得;逢年过节,合唱团还会走进周边村庄、养老院演出,用歌声传递温暖。“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氛围在歌声中愈发浓厚,曾经“没事凑一起打牌”的闲暇时光,变成了“跟着老师学音乐、参加比赛”的充实生活,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埝掌村戏曲团建立常态化活动机制,每周二、周五、周日下午定期开展多元文化活动,创作编排的《书记妈妈》《山村母亲》等在传承地方戏曲文化的同时,推动红色文化深入人心。
“通过常态化开展地方戏曲演唱等活动,有效传承和弘扬了眉户、蒲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埝掌村戏曲团负责人表示,如今剧团已形成“群众自发组织、广泛参与”的良好文化建设氛围,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东张村书画协会从最初仅十几位村民参与,发展到如今拥有36位成员,其中省书协会员就有十几位。协会既是培训平台,更是资源整合纽带,通过对接省、市书画展资源,让村民作品走出乡村。
同时,该协会还联动村内文化活动,逢年过节组织书画交流、送春联,让书法从“纸上艺术”变成“服务村民的工具”。通过“协会搭台、村民唱戏”的路子和“专业指导+日常练习+实践展示”的模式,持续点燃着村民的创作热情。
依托“爨文化”发源地优势,夏县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赵学敏在瑶峰镇全村开设爨体书法工作室,一方面常态化开展“零门槛”培训和笔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学书法;另一方面以爨体书法为核心,打造“爨村书法文化IP”,策划“爨体写家风”“墨香传文明”等特色活动。
11月14日,市硬笔书法协会组织33名书法志愿者走进全村,开展“文明实践 结对同行”志愿服务。村民们捧着书法家亲笔写的家风家训,笑得合不拢嘴:“这比啥礼物都珍贵,要挂在客厅,让家人和邻居都学学好家风!”
全村村“两委”还深挖“爨文化”内涵,建设“爨文化”广场,让文化阵地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支点”,通过文化的浸润,让村里的矛盾少了、笑脸多了,淳朴向善的乡风日益浓厚。
夏风堂美术馆则走出“个人返乡+阵地辐射+文创延伸”的特色路径。张春晖以美术馆为核心,既邀请省内外艺术家开展研讨交流,为村民搭建高层次学习平台,又牵头挖掘夏县历史文化资源,专注创作夏县历史名人系列画作,让本土文化通过艺术形式代代相传。
如今走进夏县的乡村社区,歌声与笔墨早已超越“文艺爱好”的范畴,成为凝聚邻里、涵养文明的精神纽带。文化的柔性力量赋能基层治理,让乡风更淳朴、邻里更和睦、乡村更有温度。
“文化+商业”
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以前守着文化资源不会用,现在艺匠带着我们把文化变商机,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高原的感慨,道出了夏县以文兴商、以商促旅的生动成效。依托艺匠带来的文化活力,夏县以“文化赋魂、商业赋能、旅游聚势”为抓手,让文商融合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在全村,赵学敏深挖本土特色,指导打造的爨文化美食街成为网红打卡地。白胖的爨馒头印着小巧的爨体字样,麦香混合着文化韵味,成为游客必尝的特色美食;柴火土火锅人气旺到“一座难求”,游客们或对着印着爨字的餐具拍照,或向村民请教爨体写法,等候的时光里满是对爨文化的好奇。
“四海同爨 南北共书”。随着运城硬笔书法创作基地、赵学敏爨体书法工作室挂牌迎客,全国爨体书法作品展也在全村成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接连不断。从艺匠指导村民挖掘文化内涵,到打造美食街等沉浸式场景,全村让“一个字”的文化魅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让艺匠播下的文化火种,长成乡村振兴的“摇钱树”。
张春晖以夏风堂美术馆为核心,规划开发背包、扇子、灯笼、花瓶、茶器等文创产品,将夏县文化名人、知名景点融入设计,让文化艺术从展厅走向生活,既提升了文化附加值,又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探路。
祁家河乡前坪村,夏县书协主席牛跃乾领衔筑就书法工作室,以书法教学启智、村民创作提质、研学交流聚力、体验互动共情等多元场景为主,彰显文旅融合新高度。县文联发挥文艺轻骑兵作用,锚定前坪村为创作基地,深耕“艺润夏乡”“秦晋之好 夏渭情浓”书画交流品牌,以沉浸式互动让艺术扎根乡土、浸润肌理,凸显文化兴村深厚底蕴。
夏县易源雕塑有限公司总经理耿红亮以“非遗传承+文化创意+产业落地”为核心逻辑,依托夏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意设计具有夏县特色的文化创意文创产品,以产品赋能夏县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夏县“艺匠归乡 文润桑梓”文艺助力精神文明建设行动已建成乡村文化场馆(个人工作室)13个,开展各类培训30余期,孵化村民文艺队伍数十支,带动1000余位村民参与文化创作与展演。
从艺匠“单点发力”到村民“全员参与”,从文化活动“偶尔有”到文化生活“常态化”,从文化活力持续迸发到文商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夏县通过深入开展“艺匠归乡 文润桑梓”文艺助力精神文明建设行动,文化的柔性力量在基层治理中持续彰显,文化的赋能效应日益凸显,文化已然成为基层治理的“润滑剂”和乡村振兴的“加速器”,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开了“精神密码”。
本报记者 韩维元 通讯员 焦鲁红 车泽坤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