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万荣南张禹王庙:“龙头”古庙映乡关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25

文/李志涛 图/郝银奎

孤峰山的余脉轻轻舒展,缓缓延伸至峨嵋岭的坦荡台地,南张村便在这片沃土的东北一隅栖居,像一幅被时光细细晕染的乡野长卷。

作为临猗通往河津、万荣县城衔接荣河镇的交通要冲,十字街口的车马喧嚣与村落深处的静谧安然在此交织,勾勒成一幅独特的乡土画卷。村口那座高高矗立的禹王庙,恰似这幅画卷的点睛之笔,不仅是村落的地理地标,更是南张村人数百年来的精神图腾,承载着村落的兴衰变迁,诉说着古庙与村庄相依相伴的悠长故事。

“龙头”立庙刹

初入万荣县南张乡南张村,目光总会不由自主地被村口那座古意盎然的庙宇牵引。青瓦覆顶,叠涩出古朴的弧度;斗拱飞檐,悬挑着岁月的沧桑,自带沉稳厚重的气场,守着村口的朝朝暮暮,也守着全村人的念想与期盼。

在村民的心中,这座庙宇的存在本就是一场天赐的机缘——村里人世代相传,村落的地形天然勾勒出“龙”字模样,而禹王庙恰好坐落于“龙头”之上。这份地理与人文的契合,让庙宇从诞生之初,便与村落的命运紧密相连。

禹王庙

关于禹王庙的始建年代,村中老人口中流传着多种说法,而梁脊板上那方清晰的清康熙三十五年重修题记,为历史留下确凿印记。斑驳的木牌上,字迹虽模糊,却记录了300余年前村民们共同修缮庙宇的往事,见证着这座古庙在时光中的坚守。庙宇坐南朝北,占地约103平方米,三间面宽的布局规整对称,四椽进深的设计简洁大气,单椽悬山顶的构造褪去繁复装饰,尽显北方古建的厚重。屋檐下的斗拱虽历经数百年风雨,木质已泛出深褐色的包浆,却依旧能从精巧的榫卯结构中,窥见当年工匠的巧思。每一处构件的衔接都严丝合缝,每一片砖瓦的铺设都错落有致,仿佛古人的智慧与心血都沉淀在了这一方庭院之中。

数百年间,禹王庙饱经风霜,墙面斑驳、瓦砾残缺,一度显露出衰败的迹象。幸而近年来,南张村“村两委”牵头,村民们自发捐资捐物,共同参与到庙宇的重修工程中。大家小心保留原有构件的古朴风貌,新添的砖瓦经过精心挑选,与旧构件的色泽、质感和谐相融,延续古庙文脉。如今的禹王庙,青瓦焕新却不失古意,檐角昂扬仍带着沧桑;古庙重焕生机,让这份村落与庙宇的缘分,在新时代得以延续。2018年,禹王庙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更让南张村人对这座古庙的守护多了一份责任与荣光。

对于村民而言,禹王庙是治水英雄大禹的精神化身,是世代相传的信仰寄托。地处黄河流域周边,南张村自古便受水利农耕的滋养,也深知水患带来的苦难,因此,治水救民的大禹,在村民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为感念大禹疏河治水、划定九州、拯救万民于水患的功德,村民们将禹王庙打造成固定的祭祀场所,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着对先贤的敬畏与感恩。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年味尚未散尽,南张村的男女老少便会自发汇聚到禹王庙中。大家带着精心准备的香烛、供品,在禹王像前叩拜,祈愿新年风调雨顺、阖家安康。孩子们围着庙宇追逐嬉戏,手中的花灯映亮了古旧的墙面,欢声笑语与祈福呢喃交织。

到了农历六月二十,暑气正盛,田间的庄稼亟待甘霖滋润,此时的祭祀仪式更添了几分虔诚。村民们身着整洁的衣物,有序地排列在庙前,年长者带领诵读祈福祝文,字句间满是对丰收的渴望。焚香、叩拜、献供,每一个环节都透着庄重,大家盼着降下甘霖,农田迎来丰收。

数百年来,禹王庙的香火从未间断,这份信仰早已融入南张村人的血脉之中,成为村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像一座精神灯塔,在岁月的风雨中为村民指引方向,也让大家在面对困难时,总能生出攻坚克难的勇气与力量。

古会润乡俗

庙宇的存在,不仅滋养着村民的信仰,更孕育了热闹鲜活的民俗文化,让南张村的乡土气息愈发浓郁。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七月初七、九月初九,是禹王庙古会的日子,也是南张村乃至周边村落最热闹的时节。每到此时,禹王庙周边便成了欢乐的海洋。古会来临之前,村民们便会提前筹备,清扫庙宇、搭建戏台、规划摊位,忙得不亦乐乎。到了古会当天,天刚蒙蒙亮,四邻八村的人们便陆续赶来,步行的、骑车的、驾车的,络绎不绝地涌向十字街口,原本宽敞的街道被挤得水泄不通。沿街的货摊一字排开,农特产品、日用杂货、小吃零食等琳琅满目,新鲜的瓜果蔬菜带着泥土的芬芳,手工制作的农具透着质朴的气息,香甜的糕点、酥脆的小吃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让人目不暇接。

货摊前,商贩的吆喝声、顾客的讨价声此起彼伏,汇成最鲜活的乡野乐章。这边“自家种的大葱,新鲜得很”的吆喝声刚落,那边“香甜的糖人,孩子们快来尝”的叫卖声又起,热闹的氛围感染着每一个人。

戏台早已搭建完毕,红色的幕布随风飘动,锣鼓一响,大戏便正式开场。生旦净末丑轮番登场,唱腔婉转悠扬,动作舒展洒脱,演绎着古今中外的故事,台下的观众看得津津有味,掌声与喝彩声不绝于耳。老人们摇着蒲扇,围坐在一起闲话家常,聊庄稼的长势,谈儿女的近况,脸上满是惬意;孩子们攥着刚买的糖人、玩具,在人群中穿梭嬉戏,清脆的笑声回荡在街巷间。

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草木的清香与欢快的气息,这份热闹里,藏着村落的活力,藏着乡亲的情谊,更藏着最本真的乡土情怀。禹王庙古会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商贸活动,成为村民们联络感情、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庙畔孕丰饶

禹王庙静静矗立,守护着南张村这片肥沃而丰饶的土地,也守护着村民们的生计与希望。

南张村地处平原地带,坦荡的田野、肥沃的土壤孕育着丰富的物产,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南张村人。每到丰收时节,田野里便呈现出一派喜人景象:小麦成熟时,金黄的麦浪随风翻滚,沉甸甸的麦穗低着头,诉说着丰收的喜悦;花生成熟后,村民们弯腰刨挖,饱满的花生果带着泥土的气息,被晾晒在庭院;大葱青翠挺拔,一行行排列整齐,成为田野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苹果挂满枝头时,像一串串喜庆的灯笼,香气随风飘散。

在众多物产中,被誉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三白瓜,是南张村最具特色的美味。每到三白瓜成熟的季节,田间地头一个个圆润饱满的三白瓜藏在绿叶间,外皮洁白光滑,切开后果肉晶莹剔透,汁水充盈,咬上一口,清甜爽口的滋味便在舌尖蔓延开来。这独特的美味不仅滋养了乡亲们的味蕾,更成为大家增收致富的“金果”。村民们精心培育、悉心打理,将优质的三白瓜销往各地,让更多人品尝到来自南张村的清甜,也把日子过得愈发殷实。

苹果更是村里的主导产业,为村民们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春天,苹果花开,洁白的花朵缀满枝头,花香四溢,吸引着蜜蜂穿梭其间;秋日,硕果盈枝,红彤彤的苹果压弯了枝头,村民们忙着采摘、分拣、装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辆辆货车载着新鲜的苹果驶向远方,将南张村的甘甜送往全国各地,也让南张村的名字被更多人知晓。

这片被禹王庙守护的土地,用丰饶的物产回馈着村民的辛劳,也让南张村人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篇章。

法王庙

除了禹王庙,南张村还有法王庙、娘娘庙等几座庙宇,以及滋养一方的池泊。它们与禹王庙一同,构成了村落的精神坐标与人文景观。这些庙宇或许规模不同、供奉各异,却都承载着村民们的信仰与期盼,见证着村落的兴衰变迁,也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乡愁记忆。法王庙的古朴、娘娘庙的温婉,与禹王庙的厚重相得益彰,每一座庙宇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处景观都藏着村民的情感。

娘娘庙

清晨,第一缕晨光洒向村落,庙宇的檐角沐浴在金色的光芒中,炊烟从村落的屋顶袅袅升起,构成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画卷;黄昏,夕阳西下,为庙宇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归鸟的鸣叫与村民的闲谈交织在一起,时光在这里变得温柔而绵长。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田野间挥洒汗水,日子平淡却充实。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村貌早已换了新颜,宽阔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崭新的民居鳞次栉比,现代化的设施一应俱全,但村口的禹王庙依旧矗立如初。它看过昔日车马往来的喧嚣,也看过如今田园牧歌的宁静;听过村民们虔诚的祷告,也听过古会上热闹的欢腾;见证过村落的艰难岁月,也见证着新时代的蓬勃发展。

它是“龙头”之上的守望者,默默守护着南张村的安宁与祥和;是乡愁深处的根脉,承载着村民们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是南张村人心中最温暖的牵挂,无论走多远,只要想起村口那座禹王庙,想起田野的阵阵芬芳,心中便会涌起浓浓的乡情。这份乡情,是故乡给予的最珍贵的馈赠,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最坚实的依靠,也是永远的心灵归宿。

龙头古庙映乡关,禹王庙与南张村的故事,还在时光中继续书写。它将带着百年的文脉与村民的期盼,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的丰饶,守护着村民的幸福,也守护着那份流淌在血脉中的乡土情怀。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