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24
□一苇
周末去养老院看妈,忽然发现她的床头放着一个浅色的木质小镜框,框子里是妈坐在轮椅上、由哥的同学杨大哥推着的合影。照片中,杨大哥身体稍向前倾,妈侧脸望向镜头,神情安详。
这张照片,我曾在手机上见过,哥哥和姐姐们直夸妈照得好,表情、气色、状态都很不错。当时也只是说说,手机里的照片多了,谁也没有想着把照片洗出来,更没有想到用框子装起来。妈告诉我,照片是养老院的工作人员送来的。毋庸置疑,这一切是杨大哥帮助做的。
杨大哥是我哥的同班同学,两人在永中读书时,一起学习,一起吃饭,天冷时还曾偷偷钻进学校的锅炉房烤火取暖。他们与省城的余大哥是同届学生。当年,余大哥在学校吃食堂,用的是一个洋瓷碗,不怕摔,而我哥和杨大哥因为家庭条件一般,用的都是粗瓷大碗。
毕业后,我哥和余大哥去外地上了大学,杨大哥则参军入伍。他在部队因表现出色,成了一名部队干部,转业后回到家乡,一直担任着部门领导。因为他们同学之间常走动,我对杨大哥的事也有所了解。
杨大哥自幼家寒,作为家中长子,他深知父母养育几个儿女的艰辛,因而对老人非常孝敬,村里不少人以他为榜样教育孩子。他的母亲不习惯城里的生活,一直生活在乡下老家,为了让老人晚年生活得方便、舒心,杨大哥将老家的房子进行了精心改造。
怕母亲冬天用水受凉,他专门把水管改成冷热水都有的两用水,与城里酒店房间的水龙头一样,左拧出凉水,右拧出热水。安装好后,他又耐心地一遍又一遍教老母亲操作,直到熟练为止。担心冬天房间生炉子有煤烟,他花了好大工夫,重铺地板,通管道,给老家的房子装上了地暖。冬天,家里热乎乎的,邻居的几位老太太常到家来和老人聊天解闷。他装的地暖,让老母亲既暖了身,又暖了心。
乡村老人喜欢聚在一起拉呱,为让村里的老人们茶余饭后有个聚会聊天的地方,他又多方联系,出人出力,为村子修建了一个小广场。那是一块向阳的地方,老人们吃完饭,都喜欢去广场的太阳下坐一坐,晒一晒,聊一聊,很是惬意。
和我哥一样,杨大哥多年前就退休了。退休后,他闲不住,自己在黄河滩里种豆子。常年在地里忙活,他的脸晒得乌黑,因为劳动而更显结实的身体,透着一股健康的气息。
县里的康养院对外营业后,院长三顾茅庐,请他来帮忙。杨大哥认可院长的人品,便答应来到康养院,帮助打理一些大事小情。我妈住进去以后,因为与我哥同学的缘故,他对我妈多有关照。
上次去看望妈,妈告诉我:“你杨大哥听说我胃口不太好,特意帮我买了中成药送来。我吃了后,效果很好。你赶紧把药钱给你杨大哥。”
我连忙给杨大哥发了红包,可他说什么也不愿意收,连说“举手之劳,不足挂齿”。我问他怎么能买到很对老人症的中药,他解释,当年他的老母亲也有过同样的情况,中医给开的四消丸,很有效,所以他才买来了给我妈服用。
听了这话,我很有触动,感觉也只有像杨大哥这样细心的人,才能做好康养院的工作。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听说,杨大哥不仅对我妈细心周到,帮助院长管理院里的工作时,从老人的一日三餐到营养保健,从居住环境到日常锻炼,他都事无巨细,料理得十分周全,院里的老人们都挺满意。
后来,我给杨大哥发了微信表示感谢,谢谢他的周到细心,他回了句:“让老人高兴就好!”那种朴实与简洁,让我感动盈怀。
对了,杨大哥的大名叫根虎,他的老家青台庄距我的老家只有二里路。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