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1-24
“印象起南湖,风雨百年,红浪千层连古海;联旗崇北斗,神奇两柱,黄河九曲对条山”——近日,我市中国楹联大厦的著名巨联,经专业朗诵录音化作手机彩铃,供公众免费下载。这一新颖实践,让楹联从匾额上“走”下来,化作耳畔可闻的手机彩铃,这抹穿越千年的平仄韵律便有了时代生命力。
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唯有深挖核心精华、阐发时代价值、深入推进“两创”,方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坚定自信、站稳潮头。
楹联作为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上承诗词格律之美,下接民俗生活之暖,此次彩铃实践更彰显鲜明价值:既坚守平仄韵律、文化内涵的“守正”根基,又以彩铃、歌曲传唱等数字形式实现“创新”表达,让传播效率与浸润效果同步提升。这项“两创”实践,既是对古老楹联文化的传承延续,又赋予其新时代生机,让其在现代生活中觅得新归宿,为本土文脉活化树立了典范。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生命力源于创新创造,而“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正是其活化的关键准则——扎根文化根脉,坚守精神底色,顺应需求革新表达形态,核心要义在于找准时代载体。绛州澄泥砚以“匠心非遗”为小切口,开发便携文创新品,适配办公收藏场景;关公文化节以“忠义故事”短视频为载体,通过话题挑战赛扩大传播影响力;盐商周氏大院,打造“古建打卡点”小场景,吸引游客沉浸式体验。这些创新实践,让传统文化跳出“老物件”的标签,精准对接当代需求,以鲜活姿态走进大众生活,变得可触可感可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过去,属于现在,更属于未来。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和成熟运行,其已不再是简单的传播工具,而是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对话的“转化器”。创作者更要在时代浪潮中坚持守正创新,发扬工匠精神,不懈淬炼技艺,助力新媒体内容创作不断丰富内涵、提升质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柴瑜竟)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