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24
□杨颖琦
数字时代,“打一份工”的含义正在被不断改写,如今,手工工坊、“非遗+”工作室、线上远程工作等“非传统工作场景”在城市中日益常见。今年7月,人社部第七批新职业、新工种正式发布,17个新职业与42个新工种折射出社会对青年新业态的包容与接纳,一股“职业灵活化、成长多元化”的新风向正加速形成。
新职业的兴起,是城市产业升级与青年需求碰撞出的火花。层出不穷的新职业背后,有经济业态、社会分工的新变化,也有人们就业理念、职业选择的新调整。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从“人工智能训练师”“碳汇计量评估师”到“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等一系列高技能新职业,这些职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固定岗位”模式,而是以任务为导向,将专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同时,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多元化,也推动了“非遗数字化传播”“可持续时尚咨询”等细分领域新业态的发展,为青年提供了更多切入产业赛道的机会。这种职业形态的转变,既为城市产业转型注入了新鲜活力,也让青年得以在更细分的领域发挥专业优势。
在运城,非遗传承人探索“非遗+”发展新模式,创造符合当代人审美的新兴作品;宠物殡葬师为宠物和它的家人提供一个有尊严、有温度的告别;人工智能训练师每天与算法工程师协作,优化智能客服的对话逻辑,为人们提供更多便利……在运城第一家脱口秀厂牌——“咸亨喜剧”的舞台上,创始人团队也完成了自我“破圈”:有从严谨的“银行人”彻底转型为“全能脱口秀主理人”,不仅学会了剪视频、做宣传,还能精准判断每一个段子里的“笑点密度”;有从台下的普通观众蜕变成能从容控场的演员,用幽默巧妙化解互动尴尬。他们的转变,正是运城新职业的雏形,在这个新兴业态里,没有固定的职业模板,却能靠着热爱与坚持,走出一条独一无二的新路径。
城市的包容环境,也为新职业青年搭建了坚实的发展平台。多地人社部门针对新工种开发专项职业技能培训课程,部分城市还推出了面向灵活就业者的社保代缴、工商注册便利化服务,降低了青年进入新职业领域的门槛。在运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滋养着文创设计师和越来越多文创精品;短剧产业基地的成立,为孵化短剧精品、促进文商旅融合、青年就业提供更多发展方向。
如今的青年,不再将职业仅仅视为“谋生工具”,而是更注重工作与兴趣的契合、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以及个人成长的可持续性。他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职业身份,而是倾向于通过“主职+副业”“多领域尝试”等方式,构建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路径,在探索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向。
新职业、新业态的产生,对那些还没有就业或是想要在“新赛道”重新发展的年轻人来说,是对自己人生的一次重新规划。人生不可能按部就班,都需要我们慢慢摸索,而这些新职业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让我们能够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从自身需求出发、从兴趣出发,去追逐时代的“风”,开拓新世界,见识新风景。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