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消失的“文化体力”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17

□杨颖琦

“地铁上打开电子书,没读两页就刷起短视频;收藏夹里躺了半年的纪录片,点开后不到10分钟又开始划拉手机……”最近,“我的文化体力去哪儿了”的话题让不少年轻人产生共鸣——那种能支撑深度阅读、专注艺术欣赏的精力,好像在悄悄“溜走”。

什么是“文化体力”?在社交媒体上,网友对它这么定义:探索精神世界的力量条,即人们在完成必要生存任务后,利用闲暇充实和巩固精神世界的精神体能。回到生活中,标记“在看”的公众号文章、收藏夹里“吃土”的电子书籍和电影、折了角的纸质书……日常里的种种“隐形消耗”,正在悄悄拉低我们文化体力的阈值。

在相关话题中,网友们也各抒己见,分享着自己的“文化体力”经验。朋友茂琳是一位初中班主任,从前经常和我们一起围坐聊电影,现在却连重温喜欢的老片都成了奢望。“上周特意提前做完工作,点好外卖准备看,结果刚播十几分钟就接到工作电话。”她说,挂断电话后再看屏幕,之前攒的兴致全没了,最后只能关掉电视早睡。而更多年轻人则被碎片化信息“夺取”了注意力:微信消息不停弹窗,社团活动占满课余时间,专业课老师推荐的书读了一年多,进度条还停留在第30页,“现在能安安静静坐半小时都觉得难得”。更普遍的是当下“爆炸式”信息环境的影响:短视频的即时快乐、搜索引擎的“现成答案”,让大家渐渐习惯了“短平快”,面对需要沉下心的文化活动,自然没了耐心。

而面对这样的精神困境,有人担忧,也有人坦然接受。网友韩月是一个音乐剧爱好者,学生时代靠泡图书馆“充电”,现在则选择周末去北京、上海看音乐剧,最多时一天连看两场。在她看来,“文化体力”并没有消失,只是随着生活、工作状态的变化,转向更适配的地方。诚然,严肃文学是文化载体,但不一定是唯一的“出口”,而现在的年轻人也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拓展着边界——逛博物馆、到手工坊制作一次手工作品或是到户外“吸氧”,只要能获得精神触动,新形式同样能承载这份“体力”。

其实,文化体力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它不是只有伏案读大部头才算“充沛”,也不是看短视频就等于“流失”。从书页间的文字到剧场里的旋律,从学术著作里的观点到流行歌词里的共鸣,变化的只是文化消费的形式,不变的是对精神滋养的追求。当我们不再焦虑于“体力去哪了”,转而学会在生活里为自己创造小的精神角落,那些看似“溜走”的精力,终将以更贴合当下的方式重新聚集。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