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以志抒志图世清

——记全国社会力量参与地方志工作先进个人杜世清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1-13

花甲之年,十余载春秋,主持和参与编纂5部山西省志,披阅考证超400万字资料,还为家乡盐湖区董杜村编纂“董杜村志系列”传承乡土文脉。运城盐湖籍人杜世清,在志书编纂的天地里诠释了“世清”二字的深刻内涵。2019年,他获评“全国社会力量参与地方志工作先进个人”。

为证明董杜村“血故事”起源于民国时期,杜世清(右)和党支部原书记岳雪娃从“岳氏大一支家谱”中找出董杜村“血故事”创始人岳万钰的生辰时间。 本图由受访者提供

以名立志  赓续文脉

“杜世清”这个名字本身,便是一段跨越岁月的故事。出生40天,他那被阎锡山抓去当兵负伤的父亲离世,全家笼罩于愁云之中。祖母心绪郁结,唯愿孙儿能扛住世间磨难、粗养易活,便为他起了个乳名“肮脏”,陪伴了他六七个春秋。

入学后,老师见他天性朴实、白白净净,觉此乳名实在不雅,又看他与一位名叫“拾命”的同学形影不离、玩得快乐,便为他改名“拾清”。1959年升入中学,他把名字中的“拾”改为“世”,寄托着自己的三重期许:一要对世事保持清醒,守护内心一片光明;二者,希望吏治清廉,民生幸福;其三,一生清平,安守本心、不移其志。

这份初心与坚守,深植于他30余年职场生涯之中。服役4年后,他直接进入山西日报编辑部深耕17年,后又主编《人事》月刊十余载;2000年年底,从省人事厅领导岗位提前退休,为他的修志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与修志结缘,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省首轮修志时期。彼时仍在政府系统工作的杜世清,首次在业务中接触修志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使命认同,便烙印在他心中。在他看来,地方志作为全面系统记述区域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承载着“存史、资政、育人”的核心功能,如同梳理地方发展的脉络、“家谱”,这份厚重让他始终念念不忘。

山西省第二轮修志2003年开始,总体规划省志分志89(后调整为79)部,计划到2020年全部修成。第二轮修志前,全省还没有一部专门的《人事志》,这意味着一代又一代人事工作者的心血成果,或淹没于故纸堆,或散落在各角落。尤其历经多次机构变更,不少珍贵史料已损毁遗失,抢救整理迫在眉睫。

2006年12月,由省人事厅领导主持、研究山西省第一部《人事志》编纂工作的会议上,领导指名要杜世清主持。杜世清便下决心沉下心来,掌握修志的相关知识,替全省修好这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人事志》。按照厅领导当时的想法,找几个文字功底不错、身体健康的退休老同志着手开始编纂。但明知新一轮机构改革已经开始,人事与劳动厅合并已成定势,时间太紧迫了。杜世清闻讯立即找分管领导申明情况,恳切陈述史料抢救的紧迫性。厅领导耐心听完老杜的意见,决定尽快成立编写组,拿出《人事志》编写大纲,然后根据各处室的职能、分工情况,把编写任务分下去,先写出一稿,然后再由编写组加工完善。可谁能想到,这位“干了半辈子新闻出版工作”的老编辑,对志书编纂的规范流程却并不清楚,是个十足的“门外汉”。

2008年正式投身工作时,杜世清直面窘境:“别无他法,唯有边学边做,摸索前行。”

以行践志  只争朝夕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志书编纂是杜世清看准的天假良缘,是自己退休后能够大显身手、再作贡献的理想境界。面对全新领域,他选择“既当先生,又做学生”。

杜世清系统研读修志政策与专家论述,精准提炼出新闻与方志的异同。“新闻是‘现在时’,求新求快;方志是‘过去时’,求全求准,但‘真实准确’是其共同的生命线。”这份跨界认知让他快速找准了修志方向。“志书关乎存史资政,影响地方决策与文化建设,容不得丝毫马虎”,这样的坚定信念支撑着他闯过道道难关。当时正值酷暑时节,他把自己关在家中,参考兄弟省份经验,结合本省实际,用三天时间草拟出涵盖历朝官制、机构、干部管理等八编三十四章的《人事志》编纂大纲。

其间他血压飙升,医生建议“绝对卧床”。他在日记中写道:“一等大纲脱手,我会按医生嘱咐卧床休息。”然大纲完成后,他仅休息半日,便又投入后续工作。

“我们是一群人在战斗。”杜世清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是他凝聚团队力量,将退休老同志的经验积淀与年轻同志的冲劲活力有机融合在一起的结晶。每次培训会,他都要耐心解释“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改”。

十余年间,从《人事志》《政府志》到《外事侨务志》《扶贫开发志》《广播电影电视志》,这些省志的编纂现场都有他忙碌的身影。全国两轮修志的实践证明,作为“社会力量”,每轮修志,能深度参与两部省志已属不易,而杜世清在第二轮修志期间主持或核心参与编纂了5部省志,实属罕见。这份业绩背后,既有他刻在骨子里的“使命感”和“时间观念”,更离不开各个团队成员的并肩作战与协作配合。

2017年10月,他作为唯一参与过第二轮修志者受邀加入《政府志》编写组时,这份劲头愈发凸显。当时,他的老伴因病住院,他和编写组达成“不坐班”的约定——编写组有需要改的稿件送到他家,他改罢再取走。2018年2月16日是春节。2月10日,编写组来电,称志稿已收齐并初审,希望他过目,又体贴地表示可节后再送。

“不,现在就送过来!春节期间我有时间看,绝不能拖到节后!”他态度坚决。次日,十余万字的《政府志》第二编稿件送至家中。这个春节,他果真完成了审改。为赶进度,他连续一个多月每日工作超10小时,老花镜从300度急升至500度。正因各个环节都秉持着这种时不我待的精神,才获得《政府志》评审会上省方志办领导和专家们一致赞誉——“《政府志》是所有已完成志书中质量最好、推进效率最高、综合表现最优的一部”。

杜世清始终恪守一条铁律:志书非文艺创作,而是严肃的历史记载,绝不可虚构。文采再好,也得把史料的真实放在第一位。编纂《扶贫开发志》时,“龙头企业”一节面临材料空缺,影响整部志书的编纂进度。有人表示可以“艺术处理一下”,他当即反对:“志书是实实在在的工作记录,根本不允许虚构!”随后他通过电话采访、多方求证,硬是将这一节扎实“撑”了起来。

修志之路的艰辛,他体会得十分深刻:有的材料杂乱无章,如同流水账;有的准确信息难获取,还有的因机构改革导致史料断档……面对这些,杜世清从不怨天尤人。在修《外事侨务志》“人物传略”时,一个大家不熟悉的名字进入视线——曾在省外事办担任领导工作、后调省农展馆工作直至退休的李成元。相关部门当时搜集不到具体资料。为保证志书的完整,他像年轻时当记者那样,亲自走访知情人、查阅档案;前往省农展馆翻找资料,和李成元的同事攀谈,还通过其子女寻得珍贵照片,确保“人物传略”完整呈现。

这份坚守离不开家人的默默支持。他的老伴曾从事会计出纳工作,每当杜世清整理志稿需要核算一些统计数字时,比如《外事侨务志》中各国到访团组数据需汇总统计,她虽然抱病仍要拿起算盘帮忙核算;两个女儿更是他坚强的后盾。2018年3月下旬,他受邀主持《广播电影电视志》编纂,当时《政府志》尚未完工,且需照顾患病的老伴,他先是婉拒了。但挂断电话,内心却起了波澜。他渴望接下这份工作,将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广电领域与日报社业务相通,他驾轻就熟;个人身体状况尚佳,合理安排时间,未必会影响《政府志》进度。两个女儿看出他的心思,劝道:“能兼顾就接过来吧!”于是,他再次拨通王主任电话,接下了广电志的编纂工作。此后十个多月,他全心投入,直至2019年9月29日《广播电影电视志》通过专家评审。而女儿们也信守承诺,在他前往厅局开会时,轮流去医院陪护母亲。“孩子们懂事,我就不觉得累,就觉得一切都值。”杜世清说。

以实护志  寄望千秋

山西省修志制度的演进,让杜世清对“信史”的追求愈发纯粹。

李茂盛担任省方志办主任期间,实行“编辑、处长、主任三级审稿制”;张志仁接任后新增“专家评审环节”——由方志办牵头邀请省直相关厅局行业专家,对通过终审的稿件再次把关,再组织编纂者与专家面对面交流。

杜世清作为编纂者既参与过专家对自己编纂的志稿进行评审,也以专家身份出席过对《烟草志》等志书的评审。在这个过程中,他对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就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比如在编纂《政府志》时,他为追求文字简练,将原稿里部分“山西省”“我省”统一改为“本省”。专家评审时,省社科联副主席王志超将几个“本省”一一标出,指出“惜墨如金没错,但关键处不能省,人称错误会影响史实的严谨”。这次评审不仅纠正了人称表述方面的问题,更打消了他的自满情绪。也正是这份严谨,让与他合作过的那些省直单位,也都对他的工作态度与专业能力赞不绝口。

修志之余,他还将对家乡的热爱延伸到村志编纂中。2010年,他牵头编印了盐湖区董杜村自宋代立村以来的首部《董杜村志》,此后又陆续推出《董杜土话千例》《董杜才俊》《董杜日记》等单行本。2024年,他自费编印村志系列之五《董杜血故事》,将这一运城非遗项目图文并茂地留存下来,圆满实现“弘扬故里、服务村民”的夙愿。

“全国社会力量参与地方志工作先进个人”这一荣誉,是第二轮修志的总结性表彰,专门授予社会力量(即非方志办编制内)参与修志人员,只要有突出贡献便可获评。“这是我此生获得的最高荣誉”,这份覆盖全国的荣誉,让杜世清十分欣慰。此前,他还曾因《给志书打工的人》一文,获评省级“有为三晋老年人”。

最动人的坚守,是用寸心抱朴守护历史真实;最厚重的奉献,是让沉睡的史料绽放照亮未来的光芒。“志书的作用在当下可能不会立刻显现,价值在以后将得到凸显。”谈到志书具备的精神传承及历史价值时,杜世清以《三国志》为例,“陈寿编纂《三国志》时,或许无人预见其日后价值,但如今你要研究三国的历史,它还是核心文献。我们当下修成的志书,近些年也许人们还不太注意它,几百年、几千年后,那时人们再想了解改革开放、新时代以来的生产发展、经济变迁、人员变动、干部任用等真实情况时,报刊资料或许难以溯源,文学作品又缺乏客观性,唯有志书能提供系统、准确、权威的记载。”

“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这便是杜世清用4000多个日夜践行的初心,也为三晋大地镌刻下一段段鲜活而真实的历史印痕。

记者 游映霞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