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盐湖印记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1-11

应丽娟

我是土生土长的盐湖人,四十年寒来暑往,学习、生活、工作的足迹从未离开这片被中条山环抱的土地。从懵懂少年到执教讲台,我既是城市变迁的见证者,更是盐湖文脉的守护者,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印记,早已与“千古中条一池雪”的景致融为一体。

中学时的运城,在我眼里大得没有边际。那时总盼着假期约上同学,骑着自行车丈量这座因盐而生的城。最难忘正月十五的河东广场,舞狮腾跃、龙灯蜿蜒,这场盐湖人最期待的“热闹”,在娱乐匮乏的年代里,聚拢了全城的欢声笑语。彼时的河东广场便是天地的中心,承载着一代人最鲜活的年味记忆。

盐化中学的三年,是我与盐湖最亲密的相拥。作为体育队的一员,每日清晨沿着湖岸奔跑拉练,中条山吹来的南风掠过湖面,带着淡淡的盐腥气,将少年人的疲惫轻轻吹散——后来才知,这便是舜帝吟唱“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的薰风,正是它滋养了盐湖几千年的产盐史。每年正月开学,父母总会带着我去附近的西花园拍全家福,镜头里的青涩脸庞与远处盐湖的朦胧轮廓,定格成最温暖的成长注脚。周末与同学骑行去南山(如今的凤凰谷),彼时的滨湖大道还是满是石子的乡道,我们沿着东侧小路穿行,车轮碾过尘土的声响,与盐湖的涛声交织成青春的旋律。

学车的日子,盐湖仍是最忠实的陪伴。教练场就设在湖岸边,未修建的乡道坑洼不平,我握着方向盘的手从颤抖到沉稳,盐湖见证着我从生手到熟驾的蜕变。那时的湖面还带着工业时代的痕迹,盐化老厂的身影隐约可见,冬日里滩涂上还有产硝的人群,这是盐湖数十年无机盐开发史的最后印记。

时代的浪潮悄然改写着盐湖的模样。“退盐还湖”“还湖于民”的号角吹响后,滨湖大道通车了,盐池广场建成了,七彩盐湖向公众开放了。如今的湖面早已换了容颜:因盐藻与卤虫的繁殖,湖水在阳光下幻化出赤橙黄绿的斑斓色彩,成为独有的生态奇观;反嘴鹬带着镰刀般的长嘴在浅滩觅食,火烈鸟、天鹅不时掠过湖面,构成了“卤虫吃藻、飞鸟吃卤虫、粪便哺湖”的闭合生态链。每年我们都会全家来此漫步,相机记录下的不仅是水势涨落,更是盐湖从工业基地到生态公园的华丽转身。

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的莅临考察让这片古老的盐湖迎来新的荣光。总书记指出,要让盐湖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一代代传承下去,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更好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这句嘱托,让身为教师的我深感使命在肩。在“去远方”梦想课堂上,我精心设计了研学线路:带着孩子们走进河东池盐博物馆,看“五步产盐法”的非遗展示,听包拯、欧阳修署理盐政的故事;沿着虞坂古盐道的车辙印前行,触摸古代盐运的繁华;在盐湖岸边观察卤虫与鸟类,理解生态保护的深意。我想用这些亲身探索,让孩子们读懂盐湖不仅是“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活化石”,更是家乡最珍贵的遗产。

四十年岁月流转,运城从小小的城池成长为交通四通八达的现代城市,盐湖从产盐重地蜕变为生态天堂。而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早已融入每一缕南风、每一粒盐晶。作为盐湖人、作为教育者,我愿做盐湖文化的传声筒,让更多孩子种下知家乡、爱家乡的种子,让中条山下的这汪碧水,永远闪耀生态与文化的光芒。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