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11
裴耀卿(681年~743年),字焕之,唐绛州稷山(今稷山县)人,唐开元年间曾任长安令、济州刺史、京兆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江淮、河南转运使等职。他心系百姓、敢于担当、善于创新,在每个岗位上都留下不俗的政绩,是河东裴氏家族的杰出代表。
爱民如子的父母官
开元元年(公元713年),裴耀卿担任长安县县令。当时,长安县为首都所在地,为满足皇室和宫府的各种需要,长安县衙门里的许多官吏和皇宫里的宦官打着为皇帝办事的名义,在长安街上以官府名义按户征购物品,百姓苦不堪言。裴耀卿到任后,变家家户户征收为只从豪富之家征收,并预先支付钱款,杜绝奸邪欺瞒的弊病。他在长安任职两年,宽严得当,离任后受到百姓怀念。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秋冬之季,避暑过后的玄宗计划从长安回到洛阳。宰相裴耀卿和张九龄均向唐玄宗提出,“目前正是秋收时节,此时回长安必定影响沿途百姓秋收秋种,还是过些天再走吧!”玄宗心里不快,但表面只好答应。
裴耀卿这种主动限制官吏权力,防止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值得称赞。
善于破解难题的改革者
唐代建都长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长安人口激增,关中一带的粮食产量已远远满足不了京城的需要,相当一部分粮食需由江南供给。
当时,漕粮运输实行长运法,粮食从江南起航,经大运河、汴河、黄河,运输距离长,每段航道在不同季节水位相差很大,水位太低或太高都不能行船,既耗费时间,又增加了运输费用。同时,江南船工不熟悉黄河的水路,以致翻船、搁浅事件频发。粮食运到洛阳后,从洛阳到长安要经过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黄河三门峡段水流湍急,航路危险。
依靠大运河的漕运面临线路严重不畅、运输周期太长、成本较高等难题。为了提高漕运效率,解决都城粮食和物资供应问题,裴耀卿总结前人的经验,并调查江南到长安的水陆运输,分析利弊后,向朝廷建议疏浚水道,改进运输方式,沿线设置仓储,实行“节级转运”、分段运输。
裴耀卿在黄河入汴的附近设输场,并置河阴仓。江南漕运至输场,即将租米纳入仓内,船返本州,然后再由政府另雇运船,一路经洛漕输含嘉仓;另一路到三门峡的集津仓,再由陆运十八里至陕西盐仓,绕过三门峡之险,再水运至黄河岸的陕州太原仓,溯河水到潼关附近的永丰仓,经渭水直达长安。裴耀卿的转运方法堪称一绝。过去,漕粮北运是“长途直运”,裴耀卿的漕运改革思路是“节级转运”,目的就是解决系统空转成本和陆路运输成本。
由于实行了裴耀卿的分段运输的办法,唐代漕运面貌大为改观。据连续三年的统计,共由洛阳运米至长安太仓达七百万石,平均每年达二百三十三万石,为贞观、永徽时的十倍,是隋唐漕运史上的最高纪录,节省陆路雇车运费三十万缗。裴耀卿成功地整顿了漕运,不仅优化了南粮北运的机制,而且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大融合,成为开元盛世的一段佳话。
(欣闻)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