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人去哪儿逛街?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12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按照《木兰辞》的描述,决意代父从军的木兰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街串巷一通“买买买”,把自己出征的行头置办齐全。千百年后,再念起这段,除了为木兰的孝顺勇敢叫好,大伙儿或许也会感慨几句——古时的市场商品还真丰富,随便一逛,上到坐骑、下到装备都能一起收入囊中。

事实上,早在几千年前,逛街就成了古人必备的休闲选择。逛铺子,买好物,听小曲儿,看杂耍,品香茶,下馆子……

逛哪里

有一个成语——“各得其所”,专门形容每个人或事物得到了恰当的安排。“各得其所”最早出于《周易》——“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照这个描述,早在西周时期,专供交易的场所“市”便现身于大家的生活中,最早的逛街活动也渐渐开始。太阳升到中天,四面八方的百姓带上各自的货品聚集一处,你买我卖,交易结束,揣着心爱的商品或满兜子的钱币,高高兴兴地回家。听着不错,然而根据考证,这个时候人们“逛街”多半不大能尽兴。虽说无论城池大小,官府都会集中设置“市”。但看看图片就能知道,这些场所面积通常不大,不受重视,还基本只为官贾服务,很少面向居民开放。

真正意义上的“逛街”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时候,诸侯攻城略地,打得不可开交,大大小小的动乱和分裂随时都在发生,原有的城市旧格局、体系也逐渐土崩瓦解,在此缝隙中,手工业和商业反而找到了宝贵的成长机会,越来越繁荣。商贸活动开展得越来越火热,大伙儿“买买买”的热情愈发高涨,自然迫切需要一个功能完备的场所,这时,轮到了“市”的真正登场。

所谓“匠人营国,方九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便是后来的“坊(里)市制度”。简单来说,城市的结构基本成型,“市”成了独立的场所,专门供大伙儿买卖贸易。这时的“市”不仅面向老百姓开放,且彻底区别于居住区的“里”(也称为“坊”),更占有专门的地界,在地图上看,像豆腐块一样方方正正,四周都有围墙。

不过,那时想快快乐乐地逛街,还有不少规矩要守,比方说,“市”的开放时间有严格的规定,早晨属于商贾大家,专干大买卖,老百姓们买卖生活用品,得等到中午,至于傍晚便是小商小贩们卖点零碎玩意,赚点散碎钱财的时间了。

逛什么

两宋时期,“逛街”幸福指数翻了好几番。所谓“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时候商业荟萃的繁华街道遍布,河道旁、桥上、城门内外,但凡有人气的地儿,都能成为热闹的商业点,什么行业街市、综合商业街更是管够。其中,夜市盛况尤其空前,按照《梦粱录》的记载,要逛完临安夜市可不是个容易事——街上有的是衣帽扇帐、盆景花卉、鲜鱼猪羊、糕点蜜饯、时令果品,若是走着走着饿了,到处都是风味小吃,什么孝仁坊的团子,太平坊的糖果,市西坊的泡螺滴酥。晚上逛不完怎么办?别担心,临安的夜市往往接着早市,只要乐意,任君玩个通宵达旦,穿梭在街里巷间,“篝灯交易,识别钱真伪,纤毫莫欺。”

瓦舍,也被称为“瓦子”,是当时固定的娱乐中心,因“来时如瓦合,去时如瓦解”而得名。据考证,瓦子形似方形市场,四周围绕着满满的酒楼、茶馆和商铺,中间则是定期的集市。瓦舍中,还有一个别样场所:勾栏。勾栏里面设有戏台、戏坊及供观众就座赏乐的“腰棚”,四周围着栏杆,中间多时可容纳千人。

照今天的标准来看,如此勾栏,不亚于一个大型综合剧院,里头更是花样多。说唱、戏剧、杂技、武术,想看啥有啥。就拿说唱举例,就包含说话、杂说、演唱等各类表演。光是说话,就能听到艺人们讲经论道、谈古论今。更不必说其中的“小说”,天上地下,都能成为说书人的材料。铜锣声一响,艺人们摆开架式,观众席里头坐了个满满当当,说书人不急不慢,先来一段精彩的诗词或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待到观众来了兴趣,立马连说带唱、绘声绘色地细讲慢解,什么灵怪、传奇、公案、神仙,要啥有啥,故事怪诞,情节离奇,临了了,还得再附上一首诗词才算结束,起承转合间,准管叫人“牵肠挂肚”。戏剧的看头就更多了,傀儡戏、木偶戏只算开胃小菜,运气好了,还能看到艺人们的绝活儿:魔术。

逛累了,看饿了,便是享用美食的好时光。据载,当时,光是东京汴梁,就有着72户酒楼正店,还有不计其数的小店。人们既可以跑到“八仙楼”“乳酪张家”饱餐一顿,也可以随便寻着香味钻进街边的小商铺,品尝些小食饮料。总之,又能逛,又能买,还能看戏、约饭、寻友,哪怕放到现在,也算是高端逛街体验了。

怎么逛

不同时间,得逛不同的街,囤不同的货。《成都古今记》就清清楚地写着“指南”——“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要是还不满意,两汉时,还有专供文人雅士们买卖书籍的地方,称为“槐市”。

逛对了市,还得买对货。首先,得学会看“幌子”。所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里说的“酒旗”,也叫“幌子”,便是古代店铺专门用来招徕顾客的商品标记。古时百姓大多不识字,这也难不倒商家,干脆在店铺门前悬挂一个形象标记,好多时候卖鞋就挂鞋,卖帽子就挂帽子,直截了当,清楚明白。还有些商家大开脑洞。比方说,有的面铺会用罗圈彩带做幌子,“带子”寓意面条,颜色上多采用高纯度和鲜度的红色,让人老远就能瞅见。

看了“幌子”,还得学会听商贩们的叫卖声。不同的卖家可有着不同的“带货习惯”。布贩子们多半喜欢拨浪鼓,卖油贩更青睐敲油梆子。宋朝的酒贩们更有情趣,喜欢鼓乐齐奏,当街来一段《梅花引》帮自己招引顾客。喊声、乐声、鼓声、锣声,这叫一个声声入耳,也难怪文人们叹其“叫卖出奇声彻宵”。

都说精打细算过日子,进对了铺子,选好了商品,就得开始砍价了。古人砍价也有专门的玩法。比方说,宋朝就出现了“扑卖”“博卖”等“砍价”形式。其中“扑卖”方式多,掷铜钱、摇签、扔飞镖都行,只要顾客能按照要求赢得游戏,比如用飞镖钉住圆盘上卖主指定的动物图像,就能赢得商品或折价购物,那力度,还真能媲美当今的各类购物节。

选好货,有时便轮到商家称重。不用担心缺斤短两,别说上文提到的那些严苛律令,光是这称重的秤就有讲究。十六两一斤的秤杆上往往有16颗星,分别为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上福禄寿三星,星星多是黄色或白色,告诫商家做生意要公平,不可以黑心。要是胆敢缺斤短两,那自然会伤害这些星星,有损德行,少一两就是“损福”,少二两就“伤禄”了。

今天,成都城内还坐落着一条特别的街道,叫作肥猪市街。据说,这里曾是屠宰行、肉铺的聚集地。明代时,屠宰业的商贩们相约,每宰杀一头猪,就提一个银圆,专门请先生来给街坊邻里的子女上课。为了纪念此事,便有了保存至今的“肥猪市街”。当然,这样的街道还有很多。它们散布在全国各地,城里乡间,悄悄地,注视着时光流转间的风云际变,讲述着千百年前的“逛街”故事,见证着百姓们穿走街巷的热闹繁华,记录着那一幕幕鲜活的人间烟火。 (《国家人文历史》)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