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05
□记者 王捷 文图

河东成语典故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雕塑
煌煌中华上下五千年,在无数次风雨洗礼中,中华民族总能穿破阴霾战胜困难。无论是面对侵略时的同仇敌忾,还是抗击洪水、地震等天灾时的众志成城,总有一股强大的凝聚力支撑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这种融入日常生活的集体意识和精神共识,早已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成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正是这种凝聚力最鲜活的写照,深深刻印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在困境中将四面八方的力量凝聚成磅礴之力,继而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这份与全国紧密相连的精神力量,也曾在运城平陆写下过撼人心魄的动人篇章,一场跨越千里的生死救援,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在这里深深扎根,变得更加可触可感。它用无数人的挺身而出,诠释了这一成语背后的精神内核。
时间回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57年,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1959年10月,西起芮城风陵渡、东至平陆县南沟的风南公路开建,300多个农民组成了张店公路营,开始投入修建中。1960年2月2日,平陆县61名修路民工吃晚饭时,不幸集体食物中毒,生命垂危。尽管当即展开救治,但当地医院并没有解救的特效药品,危急关头只能用电话连线全国各地医疗部门,并向北京国家卫生部求助。
消息传到首都北京,彼时正值春节期间,但从卫生部、特种药品商店,到民航局、人民空军,都紧急动员起来,终于找到了解药。时间就是生命,当时交通不便,药品不能及时送达,于是当地政府便报告国务院,中央领导当即下令,由人民空军动用部队运-5运输机,将药品及时空投到平陆县事发地点,61名阶级兄弟终于得救。投毒的反革命分子张德才、回申娃,被逮捕归案。
随后,《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山西日报》等众多报纸及后来的语文课本中,都登载了这次“平陆事件”的通讯报道《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并且影响了好几代人,这一事件还被拍成了电影。《中国青年报》更是以社论《又一曲共产主义的凯歌》,诠释了这一感人肺腑、气吞山河的生命救援史诗:“在我们的国家里,人和人是一种新型的真诚的关系。我们团结一致,我们友爱互助,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一人有事,万人相助;一处困难,八方支援。”
在这场全民参与的温暖守护中,从中央到军队再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普通群众,所有力量都围绕“救人”展开,素不相识的人们因为共同的命运紧密相连,分散的力量因为共同的目标拧成一股绳,最终凝聚成了“八方支援”的强大力量。它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具象化为一个个奔走的身影、一声声跨越地域的呼应,体现的是不抛弃不放弃的坚定信念。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段佳话,还向我们传达了中国人民团结友爱、同舟共济的共产主义精神,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倡导“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四海之内皆兄弟”等传统美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作为诠释这些传统美德的生动写照,如同一盏明灯,始终照亮着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其所承载的团结精神和担当情怀,亦是我们面对任何困难都能众志成城的信心和底气。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