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重回第二故乡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03

□程随存

今年重阳节,又一次回到我的第二故乡——临猗县七级镇麻家卓村,感到分外高兴。时隔多年再见村里的乡亲们,那份亲切感依旧浓得化不开。

这片土地,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站——临猗县七级镇麻家卓七年制学校。数十年来,我常常想起那时的学校,想念当时并肩耕耘的同事们,想念那些天真烂漫的学生们,想念诚实憨厚、可亲可敬的学生家长们,更难忘那些给予我无微不至关怀的村大小队干部们。

1976年8月,我从运城地区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麻家卓七年制学校任教。彼时正是教育文化人才青黄不接的年代,虽说我上了几年学,有师范学习经历,但那时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实际经验和文化知识胜任教学工作有点吃力。幸运的是,学校的领导和资深教师们给予了我极大的包容与帮助。特别是崔秀生、王仁福、段广明、段永茂等几位年长的老师,还有靳正民、张战业、张安民、李月英、李玉娥、段蝴蝶等刚毕业的年轻同事。他们在工作中,帮我、教我、带我,使我学中教、教中学,逐步适应了当时的教学工作。在生活上,当时学校9名教师中,8名都睡土炕,只有我一人住的是学校唯一的一张老式木床。

学生家长更是待我格外亲近,从不把我当外人。即便那时生活困苦,他们做饭总是想着法在调剂,让我吃得可口舒心。三队的段立帮大哥,家里子女多,管饭时细粮缺,特意把馍蒸成花卷。一队东南角一家的老嫂子为了管饭,提前打扫卫生,专门请来邻居老大娘帮忙,为我换着花样做饭。还有一队家境困难的退役老人,因孩子上学无力管饭,寒假前专门买上点心和麻花到学校来看我。让我感动的是,1980年的秋天,朋友到麻家卓找我,在村口打听时,碰到正在锄红薯的家长说:“二队的人去街上买肉了,说他今天管老师饭。”就这样,朋友找我,不进村就知道我在哪家吃饭……

更难忘的是,1979年中秋节,我回家买了几斤肉,吃饭时却没见到。后来听妻子说,老母亲见平常生活油缺,把肉炼成油当小油用。时任村支部书记段满堂、村主任屈自忍两位老大哥知道此事后,为了让我安心教学,当即让大队农场场长邱石头大哥给我送来五斤油。之后好几年,他们还安排三个队的队长轮流给我补贴小麦,入冬前让大队拖拉机把取暖煤提前送来。1980年秋,父母建房需用瓦,两位大哥也帮忙联系找车,将瓦送到家。

正是父老乡亲对我的关怀照顾,激励着我兢兢业业,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在麻家卓村从教的5年间,我没有因私事耽误过一节课,每天备课批改作业到深夜十二点才休息。日常中,有学生不讲卫生,我帮他们洗脸;缺笔少纸,我主动提供;学生上课生病,我带他们去卫生院看病;有学生逃学,我辗转多处把他们找回。不懈努力换来成果,连年学生考试成绩在全联校30多所学校中稳居前十,两次跻身前五。如今,当年教过的学生们已各有成就:有从事化工、教育、医疗卫生等行业,有几位已经退休,还有不少在饮食服务行业小有成就。昔日村西的枣园,如今建起了一排排整齐的小洋楼,村中间的高楼大院,大多是他们在外打拼的见证。他们的奋斗历程和所做成绩,让我倍感自豪。

离开麻家卓学校已40余年,我也退休10年,但那段教学经历的点点滴滴,始终难以忘怀,成为我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那片承载我青春和梦想的热土,那些给我温暖与关怀的父老乡亲,还有伴我成长的学生们,时常让我不由得想念。这份缘分与情谊,早已化作鼓舞我们共建和美乡村的一种力量。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