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彩绘泥塑薛瑄坐像 “真儒”的河东风骨气象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03

记者 薛丽娟 文图

文物名片

主角:彩绘泥塑薛瑄坐像

出生时间:清代

藏宝地:万荣博物馆

在万荣博物馆,一尊彩绘泥塑陈列墙内,以沉静气场攫住观者目光。红衣宽袍覆身,面容清癯却目光如炬——这便是清代所制的明代“真儒”薛瑄坐像,似将500多年前那位自号“河东布衣”的先贤,重新拉回世人眼前。

薛瑄与万荣的羁绊,说起来早已刻进历史脉络。史料记载,薛瑄罢官归乡时,未恋京城繁华,反倒直奔万荣平原村,择一处茅舍安居。他常着粗布衣裳,与村民一同在田间劳作,听他们讲桑麻收成、邻里琐事;兴起时便在土坯墙下开讲儒学,将“格物致知”的道理,融进水井旁的闲谈、麦场上的晾晒。村民亲切唤他“薛先生”,而他亦乐在其中,直言“庶民之语,皆含至理”。这位被称作“薛河东”的思想家,一生与晋南这片土地牵绊至深,平原村,更是他褪去官袍后最愿栖居的一隅。

这尊坐像的细节里,处处藏着一方雅士的印记。斑驳的朱红袍服,与彩绘的庄重质感交织,将薛瑄的精神气度,以雕塑语言镌刻。他端坐于带扶手的石座之上,姿态端肃却无丝毫倨傲,正应其“河东布衣”的称呼。薛瑄罢官归乡后,常与村民围坐土坯矮凳谈经论道,坐像的石座设计,让人不由得想起这段场景。

清代匠人特意将薛瑄的衣摆塑出细微褶皱,袖口处隐现的磨损痕迹,也暗合他“乐于清贫”的一生。任南京大理寺卿时,他拒受分毫贿赂,离任时仅有一箱书籍、两身旧衣,百姓送他“南京好官”的称号,这“好”字,便凝在这朴素的衣褶里。朱红主调象征赤子之心,恰似他“清贫自守”的人生底色。若说衣饰见其清贫,那面容则显其风骨。坐像中的薛瑄,眉眼微垂却目光通透,神情坦荡,唇畔胡须线条刚柔相济,不愧“铁汉公”的称号。明正统年间,他任监察御史巡按湖广,面对权贵贪腐毫不妥协,即便身陷囹圄也坚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后来执掌大理寺,为平反冤狱不惜与朝廷重臣对簿公堂,最终因刚正不阿被贬。这般铁骨,在泥塑的眉眼间亦见,那是历经风雨后仍守本心的笃定。

坐像的姿态,也暗含着薛瑄“传学育人”的一生。他端坐的身姿间,双手呈拱手礼状,仿佛正回应弟子的提问。这位创立“河东学派”的大儒,从未曾停下授业的脚步。他讲学,从少年学子到田间老农,皆可入内听讲。他的学生遍布晋陕豫,仅万荣一地便有数十人成为后来的学者、清官;河东学派也因这份“不拘门第、广育人才”的理念,成为明代儒学的重要支脉。他创立的河东学派,其“实学”思想与万荣当地重视农耕、崇尚务实的民风一脉相承;而他“廉洁奉公”的为官准则,至今仍是万荣地域文化中“清正廉明”品格的源头之一。

何为真正的“儒”,何为永恒的“风骨”?如今,观者驻足凝视这尊泥塑,仿佛能看见“真儒”身影浮现眼前。“铁汉公”的清正、“薛夫子”的博学,或许正是薛瑄“真儒”之道的最好昭示。

作为明代第一位配祀孔庙的先儒,这位薛夫子被铭记,是因为他将儒学的“仁”与“廉”,真正种进了百姓心中。一尊泥塑,不仅定格了先贤模样,更承载了这一方水土的风骨气象。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