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03
□记者 韩立
文物名片
主角:宋镂空飞天佛陀纹银棺
出生时间:北宋
尺寸:通长24.7厘米、宽16厘米、高22厘米
藏宝地:临猗县博物馆

在临猗这片浸润着千年历史的土地上,仁寿寺佛塔地宫曾静静守护着一件北宋文物瑰宝——宋镂空飞天佛陀纹银棺。随着考古工作者揭开地宫的神秘面纱,这件沉睡千年的宝物得以重见天日,1993年入藏,一级文物,成为后世研究北宋佛教信仰与金属工艺的重要文物。
这件银棺虽体量精巧,却尽显规制,通长24.7厘米、宽16厘米、高22厘米,钣金成形,长方形。通体由棺盖、棺体、棺座3部分组成,各部件衔接处用银钉铆合。历经近千年岁月洗礼,虽已附上一层明显的绿色锈迹,但沉淀出时光的沧桑。
棺盖的设计,是整件银棺的匠心精髓所在。它采用半圆弧形造型,既契合传统棺椁的庄重属性,又兼顾可开可合的实用功能,尽显古人设计的严谨与巧思。棺盖前端,横向铆接一片月弓形云片,如云似月的轮廓自带飘逸仙气,云片顶端更铆接一枚金鱼火焰状装饰,直向上腾。这一装饰暗藏深意,“火焰”是佛教中光明与神圣的象征,“金鱼”则寓意吉祥自在,二者相融,既打破了棺椁类器物的肃穆沉寂,又将佛教文化的内涵悄然植入。云片中,左右对称装饰两尊飞天,各捧花篮,翩翩起舞,线条流畅。这两尊飞天不仅还原了佛教“飞天散花”的经典场景,还直观展现了当时佛教艺术的审美高度。而在云片下端,纹纽三枚叶状银片,中为观音菩萨端雕像,左右两侧为胁侍菩萨像,三者共同构成一幅肃穆和谐的佛教造像图景,将北宋佛教的信仰内核具象化呈现。
棺体部分,工艺细节同样令人叹服。棺体前端,以鍱胎工艺精心打造门首装饰,为棺体增添了几分庄严气象。棺体两侧则分别纹纽五枚镂空枝叶状银片,叶中镂雕一名弟子跪坐在莲台上,仿佛正潜心聆听佛法、感悟禅意,足见北宋工匠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这件银棺造型优美雅致,既遵循传统器物的形制规范,又融入佛教艺术的灵动元素;工艺独特精湛,钣金、铆合、镂空、雕琢等多种工艺娴熟运用,装饰华丽却不繁杂,飞天、菩萨、弟子、火焰、枝叶等元素错落有致,既传递出浓厚的佛教氛围,又展现出北宋时期“雅致庄重”的审美风尚。
从历史研究价值来看,这件银棺的意义尤为深远。它为研究北宋佛教文化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佐证,其造像题材、装饰风格,直观反映了当时佛教在民间的传播。同时,它也为研究北宋银器工艺搭建了重要桥梁,其工艺手法、材质运用,真实还原了北宋金属手工业的发展水平,让后人得以窥见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与手工业的繁荣景象。
宋镂空飞天佛陀纹银棺承载着北宋的匠艺智慧,凝结着古人的信仰追求,是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瑰宝。其更以实物之姿,让我们得以穿越千年,触摸北宋佛教文化的温度,感受古代工匠的匠心传奇。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