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一组浴血抗战的军民群像——读墨迪《中条峰峦》有感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05

□刘科元

以抗战为主题的长篇小说《中条峰峦》被中国言实出版社隆重推出,我由衷地为作者墨迪女士叫好!

《中条峰峦》书写了抗日战争时期中条山军民共同抗击日寇侵略者的战斗史,是中条山人民遭受日寇蹂躏的屈辱史,是共产党领导中条山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斗争史,也是党在中条山一带发展壮大的成长史。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李鸿远与赵紫云、岳少峰和俞倩,还有石妹子和二柱子等,在抗战中并肩战斗建立的深厚友谊和爱情故事,深深感动着我。他们不怕牺牲、无私无畏,以忠诚大爱捍卫着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中条山横亘数百里,属太行山支脉,是抗战时期阻隔日寇南逼西进的战略要地。这座天然屏障大部分由陕军(杨虎城部队)与平陆、夏县、芮城、永济一带的游击队坚守,这一历史事实在小说中被刻画得历历在目。

中条山军民团结抗战的历史,我常听父辈人讲起。盘踞运城的日军多次攻打中条山,均遭沉重打击。1936年6月6日,日寇纠集3万余兵力,在几十架飞机和几百枚大炮的掩护下,企图剿灭陕军。陕军被三面围困在黄河岸边,伤亡惨重。危急时刻,平陆县地下党冒死带领陕军钻过日军空隙,经五龙庙沟,翻越中条山,最后突出重围,使陕军绝处逢生,这就是著名的“六六战役”。

为什么平陆党组织如此厚爱陕军?源于双方鱼水情深。村民为陕军送军粮、送弹药、救伤员,陕军为村民修路种地,平陆人称陕军为七路半军。他们唱延安红歌,学延安精神,作风跟八路军很接近,深受百姓爱戴。

“六六战役”激烈而残酷,大批将士在弹尽粮绝之际,与逃难百姓一起被日寇围困在沙口滩。百姓脱下衣服让给陕西兵娃穿,目的是不让日军把他们带走。日军端着刺刀在人群中一一排查,许多陕军娃被活活戳死。其中一个小兵娃被日军盯上,危急时刻,我们村的李良母亲一把把小兵娃拉到怀里,谎称自己娃,坚决不让带走,成功救下。这段佳话被后人立碑传颂。

据碑文推算,这位英雄母亲当时39岁。在此,我为这位英雄母亲撰联:

“谁是英雄?血洗沙口滩时,日寇刺刀血刃识兵,何人救险?

回天胆魄!拼杀黄河岸处,李良怒目寒光认子,伟大母亲!”

又撰联:“你救亡,我救子,生死凝心驱日寇;同争气,共争光,兵民聚意挽中华。”

从《中条峰峦》的描述中,我深感真实,犹如再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重回了那段抗击日寇的峥嵘岁月。

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党组织不能公开活动,只能凭借牺盟会开展征兵工作,为八路军扩大武装,配合陕军开展游击战,用血肉之躯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其艰难可想而知。

为再现这段历史,墨迪女士耗时6年,史海钩沉、实地考察、潜心研究,终写成惊人之作,令人敬佩。这部作品不仅还原了真实历史,描写更是精彩动人。例如,日军轰炸南沟渡的情景:“太阳就像疲惫受伤的老人,在硝烟弥漫的东山出来,步履蹒跚地从西边落入黄河。黄河落日,应该是非常美丽的画卷,但战火给人们脸上涂上的尽是惊恐和不安,谁也顾不上欣赏落日。” 一下把战火纷飞的环境从地面升空到天上,紧张气氛立刻萦绕在读者心头。

还有描述李鸿远想回家又不能回:“他望着场边母亲经常爱坐的那块大石头,似乎能听到家里母鸡的鸣叫声和小兰儿稚嫩的说话声,甚至感受到爱妻紫云在院里忙碌的气息声和母亲思儿的叹息声。”短短几句,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纠结与挣扎……对赵紫云出嫁时及鸿远娘相媳妇时的内心描写,笔触细腻,入情入理,让人叹服;岳少峰在老师徐清源生命受到威胁时,“对申尤达的恨,如同骤然升起的蘑菇云”短短数字,说明了岳少峰心中的极大仇恨;对反派人物老秃丘、拐巴子、辣椒嘴等外貌的刻画惟妙惟肖……读此作品,仿佛在看电视连续剧。

作者以女性的柔弱与坚忍,为英雄讴歌立传,值得喝彩!我不禁撰联:

六年心血,笔尖磨损半箩,稿纸堆山,脚下铁鞋踏破,迂恭条岳千回,抗战英雄在此;

一部小说,人物复活上万,史实翻页,眼前疆场杀绝,动漫古平百姓,驱倭老少争先。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