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0-28

育苗车间
深秋时节,寒意渐浓,但临猗县国家区域性良种苗木繁育基地的拱棚里却是一派生机盎然。一株株通过扦插生根技术培育的抗重茬脱毒果树苗木绿意正浓,它们整齐地排列在由椰糠和泥炭组成的营养杯里,由电脑精密控制系统提供恰到好处的水分。每隔40天左右,这里就能孕育出一茬新苗,宛如一座现代化的“果树工厂”。
不远处,基地的果树脱毒快繁实验室里更显静谧与严谨。进入这里需全副武装,严格消毒。透过培养室的落地玻璃窗,只见架子上摆满了透明培养瓶,一瓶瓶绿色的嫩芽正在无菌环境中悄悄扩繁、慢慢生根。每一个瓶子上都贴着标签,详细记录着它们的“出生”日期和“族谱”信息。

载苗机工作中
这里,没有传统果园的泥土芬芳,却弥漫着一种科技孕育未来的气息。这些静静生长的小苗,正是解开临猗“郇阳果园”在短短数年间颠覆传统、创造“一年栽树、两年挂果、三年丰产”奇迹的“基因密码”。
源头革命——“芯片”在试管中孕育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而我们这里,就是打造苹果产业‘最强芯片’的地方。”临猗县果业发展中心主任刘鹏在实验室外如是说。

苗情监测
他所指的“最强芯片”,便是基地的核心成果——“一抗双脱”苗木。“所谓‘一抗’,是指砧木抗重茬,解决了老果园无法原地更新的世纪难题;‘双脱’,则是通过组培技术,彻底脱除了砧木和品种上常见的花叶、锈果、绿皱果等6种致命病毒。”刘鹏解释道。这项技术的核心,就来自在那间无菌实验室里。
组培室工作人员信桂霞,日复一日地进行着精细操作。在超净工作台上,她借助解剖镜,从毫米级的茎尖上剥离出更细微的生长点,这是植物体内病毒最难侵染的部位。“这些仅有0.2毫米至0.3毫米的茎尖分生组织,被小心翼翼地接种到装有特定营养基的培养瓶中。”信桂霞说,“它们在这里进行‘无菌疗养’,并在适宜的温光条件下,重新分化成完整的无毒小植株。”
这个过程,被称为“茎尖脱毒”。一旦确认脱毒成功,这株瓶中的小苗便成了珍贵的“原原种”,其后代将携带永不染病的“健康基因”。接下来,它们将在培养瓶中通过“继代培养”快速扩繁,“每30天到35天就能增殖一茬,繁殖系数高达5以上。”信桂霞补充道。这意味着,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嫩芽,在一年内理论上可以衍生出数以万计的无病毒后代。
 良种扩繁基地
良种扩繁基地
科技引擎——领航达的创新实践
在这场源头革命的背后,临猗县领航达果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2020年3月通过招商引资的现代科技型果树育苗企业,成为推动“郇阳果园”基因变革的重要引擎。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拥有固定资产1500余万元,组建了一支100余人的专业团队。其中,科技推广技术人才18名,包括研究员2名、博士3名、高级农艺师1名、硕士4名,技术力量雄厚。
公司以快速繁育抗重茬、双脱毒的果树大苗为核心,建有1200㎡的组培苗移栽区、2000㎡的小苗炼苗区和15000㎡的原种采穗圃,拥有5个育苗基地1000余亩。每年可生产脱毒接穗20万条,向社会提供达到欧洲标准但价格低于欧洲价格三分之二的优质苗木100万株、实生砧木苗300万株。

定期观察
领航达育苗的五大优势,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科技含量高:建立苹果病毒病分子检测技术,脱除6种主要病毒,脱毒率达100%;育苗时间短:通过优化培养基,将分枝大苗生产时间从3年缩短至2年;市场前景广:引进30余个矮化砧木,适合老果园更新改造;品种定位准:筛选出大卫嘎啦、鲁丽、美味、信浓金、绯脆等40余个优良品种;良法配套好:配套免套袋、少拉枝技术,实现省力省工集约化栽培。
量产奇迹——“母苗”在拱棚下繁衍
实验室里诞生的“原原种”毕竟是有限的。如何将科技的“星火”转化为产业化的“燎原之势”?答案藏在那些整齐排列的拱棚里。

扦插生根
从实验室出来的脱毒小苗,被移栽到特定的区域,成为“母本采穗圃”。这些母本树始终保持无病毒状态,为大规模繁殖提供纯净的接穗或嫩枝。
“实验室一年能培养出约10万株脱毒小苗,而我们这些拱棚,一次就能培育70万株苗。”临猗县领航达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贺文建指着一眼望不到头的拱棚,语气中充满自豪。这其中的关键,是基地自主突破并已熟练掌握的“嫩枝扦插技术”。

精挑幼苗
在一个拱棚内,信桂霞随手拿起一个营养杯介绍:“杯里的基质是由椰糠和泥炭混合而成,透气保水。我们从脱毒母本树上采集嫩枝,扦插进杯里,在拱棚内控制好温湿度,大约40天就能生根成活、移栽。”
这套系统实现了“工厂化”批量生产。每个拱棚都由电脑自动控制,24小时监测并调节灌溉,确保每一株小苗都在最佳环境下生长。“实验室提供一个无菌母苗,我们就能通过扦插技术源源不断地繁衍下去,实现几何级数的增长。”贺文建表示。这项技术不仅将优质苗木的生产周期从传统的3年缩短至2年,更将每株砧木的繁育成本降低了80%多,相比进口苗木,成本更是锐减三分之二。
产业赋能——技术落地结硕果
“领航达公司的‘一抗双脱’多分枝大苗及现代矮砧集约果园技术,已在省内外多地推广示范园100余个,面积1万多亩。”该公司经理张陈俊介绍道,其核心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成果显著——
抗重茬:无需土壤处理,实现“即拔即栽”,节省建园成本和时间;双脱毒:脱除6种主要病毒,提高肥水利用效率,提升产量和品质;苗木储藏:冷库储藏时间达5个月以上,栽植成活率高;省工省力:配套轻简化技术,人均管理50亩至80亩果园;水肥一体化:节水节肥,提升品质;高效栽培:实现当年栽植、第二年亩产500公斤至1000公斤。
该公司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建立研企合作关系,由国家苹果首席专家张东、水果储藏专家任小林等定期指导,推动技术持续创新。
标准落地——“基因”在果园里绽放
拥有健康的“芯片”和高效的“产线”之后,临猗县将这些凝聚了科技心血的“试管苗”与一套全新的栽培模式深度融合,催生了田间地头的生产力革命。
在该县北辛乡卓逸村的“三新”示范果园,王海峰的200亩果园宛如一个绿色“梦工厂”。水泥柱与钢丝绳拉出标准的“方阵”,采用宽行密植的果树挺拔整齐,行间宽敞得可以行车。“行间可行车,株间能过人;远看一条线,近看一座塔……”王海峰随口道出的顺口溜,形象描绘了“郇阳果园”的新模式。
他的果园,全面集成了现代苹果矮砧集约栽培的六大核心技术:高纺锤树形简化修剪、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机械打药除草、生态生草覆草、绿色防控病虫害,以及最具颠覆性的果实免套袋技术。
“我们用的苗,就是基地的‘一抗双脱’苗。‘根’好,树就壮,抗病强。”王海峰感慨道,“配套这些新技术,效果立竿见影。”他的果园实现了“三省三提高”:省工70%、省力、省时;提高产量、提高质量、提高效益。栽植第三年即实现丰产,亩产高达2500公斤,苹果品质优、上市早,售价远超传统果园,亩收入轻松过万元。
在北辛乡东卓村的国家现代苹果产业示范基地,负责人谢巷管也有着同样的喜悦:“我们种了100亩五代嘎啦,政府提供的就是这种‘试管苗’。”他指着地上起垄覆盖的防草布、空中架设的防雹网和滴灌管道说,“一年栽树,两年挂果,三年丰产,完全颠覆了老观念。我们的苹果还没熟,就被预订一空了!”
从实验室里肉眼难见的病毒脱除,到组培瓶中毫米级的生长调控;从繁育基地里标准化的“工厂苗”,到示范园中颠覆传统的丰产景象——临猗“郇阳果园”的全部“基因密码”,就藏在这从“一粒良种”的遗传革新,到“一套模式”的技术集成,再到“一个体系”的生态赋能的全链条、深层次的产业革命之中。
这场静默却深刻的变革,不仅重新定义了苹果的生长周期与生产范式,更重塑了果农的生存状态与农业的未来图景。这棵从“试管”里长出来的苹果苗,承载的是一位果农管理50亩至80亩果园的轻松,是亩产万元以上的实实在在收益,是年轻人回归土地的吸引力,更是乡村振兴路上越走越宽的产业兴旺图景。
站在基地的拱棚间,看着又一茬新苗即将奔赴田间,我们仿佛看到一颗颗代表着健康、优质与高效的苹果,正从这片充满科技活力的土地上,走向千家万户的果盘,甜润新时代的味蕾,也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坚实根基。
文/记者 董战轩 特约通讯员 罗晓庆 图/特约摄影 杨红文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